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8页 |
综述 流感病毒蛋白功能及与宿主蛋白互作研究进展 | 第18-51页 |
1 A型流感病毒的病原特性 | 第18-20页 |
1.1 A型流感病毒的结构 | 第18-19页 |
1.2 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 | 第19-20页 |
2 禽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 | 第20-24页 |
2.1 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 第21页 |
2.2 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 | 第21-24页 |
3 流感病毒的蛋白组成及功能 | 第24-27页 |
3.1 血凝素HA | 第24页 |
3.2 神经氨酸酶NA | 第24-25页 |
3.3 聚合酶蛋白PB2 | 第25页 |
3.4 聚合酶蛋白PB1 | 第25页 |
3.5 聚合酶蛋白PA | 第25-26页 |
3.6 核蛋白NP | 第26页 |
3.7 非结构蛋白NS | 第26-27页 |
3.8 基质蛋白M | 第27页 |
4 流感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7-33页 |
4.1 常用蛋白互作的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4.2 流感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9-33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51页 |
第一章 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PA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筛选、分析及鉴定 | 第51-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1.1 毒株、菌株、质粒与细胞 | 第52页 |
1.2 主要试剂、试剂盒和抗体 | 第5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1.4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53页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53页 |
1.6 质粒构建 | 第53-54页 |
1.7 免疫沉淀(IP) | 第54页 |
1.8 质谱分析(LC-MS/MS) | 第54-55页 |
1.9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55页 |
1.10 Western blotig | 第55页 |
1.11 激光共聚焦 | 第55-56页 |
1.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2 结果 | 第56-74页 |
2.1 确定CK10感染A549细胞时,PA蛋白表达的峰值时间 | 第56-57页 |
2.2 筛选与CK10PA蛋白有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 | 第57-66页 |
2.3 与PA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68页 |
2.4 与PA蛋白相互作用的两个靶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71页 |
2.5 不同流感病毒PA互作宿主蛋白的比较 | 第71-72页 |
2.6 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PA与NCL、eEF1A1相互作用 | 第72-73页 |
2.7 激光共聚焦验证PA与NCL、eEF1A1相互作用 | 第73-74页 |
3 讨论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二章 两株小鼠致病性差异显著的H5N1禽流感病毒PA差异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分析及鉴定 | 第83-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1.1 毒株与细胞 | 第83-84页 |
1.2 免疫沉淀(IP) | 第84页 |
1.3 质谱分析(LC-MS/MS) | 第84-85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85页 |
1.5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85页 |
1.6 Western bloting | 第85页 |
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5-86页 |
2 结果 | 第86-96页 |
2.1 筛选与PA相互作用的差异宿主蛋白 | 第86-91页 |
2.2 差异互作宿主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GO (Gene Ontology)注释 | 第91-92页 |
2.3 差异互作宿主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KEGG通路 | 第92-94页 |
2.4 Co-IP验证eEF1A1特异性地与CK10病毒PA蛋白相互作用 | 第94页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eEF1A1 | 第94-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三章 PA互作宿主蛋白eEF1A1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影响及机制初步探索 | 第102-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6页 |
1.1 病毒、质粒、菌株与细胞 | 第10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03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3页 |
1.4 Co-IP | 第103-104页 |
1.5 siRNA转染效果检测 | 第104页 |
1.6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第104页 |
1.7 Western blotting | 第104页 |
1.8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 | 第104-105页 |
1.9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 第105页 |
1.10 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105页 |
1.11 间接免疫荧光 | 第105-106页 |
1.12 细胞凋亡与坏死测定 | 第106页 |
1.13 细胞因子定量 | 第106页 |
1.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6页 |
2 结果 | 第106-118页 |
2.1 PA与内源性eEF1A1相互作用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2.2 干扰eEF1A1效果鉴定 | 第107-108页 |
2.3 eEF1A1抑制多种亚型流感病毒的体外复制效率 | 第108-110页 |
2.4 eEF1A1抑制CK10病毒mRNA、cRNA和vRNA的合成 | 第110页 |
2.5 eEF1A1抑制CK10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110-111页 |
2.6 eEF1A1抑制聚合酶成分的核聚集能力 | 第111-112页 |
2.7 eEF1A1抑制体外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应答 | 第112-113页 |
2.8 eEF1A1促进体外细胞的死亡 | 第113-114页 |
2.9 eEF1A1对CK10引起的转录组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3 讨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四章 PA互作宿主蛋白NCL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影响及机制初步探索 | 第12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7页 |
1.1 病毒、质粒、菌株与细胞 | 第123-12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2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4页 |
1.4 激光共聚焦 | 第124-125页 |
1.5 Co-IP | 第125页 |
1.6 siRNA转染效果检测 | 第125页 |
1.7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第125页 |
1.8 Western blotting | 第125页 |
1.9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 | 第125-126页 |
1.10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 第126页 |
1.11 荧光定量PCR (qRT-PCR) | 第126页 |
1.12 细胞凋亡与坏死测定 | 第126-127页 |
1.13 细胞因子定量 | 第127页 |
1.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7页 |
2 结果 | 第127-133页 |
2.1 PA与内源性NCL存在相互作用 | 第127-128页 |
2.2 干扰NCL的效果鉴定 | 第128-129页 |
2.3 NCL抑制CK10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129-130页 |
2.4 NCL抑制CK10病毒的RNA水平 | 第130-131页 |
2.5 NCL抑制CK10病毒的体外复制效率 | 第131页 |
2.6 NCL抑制CK10病毒引起的细胞凋亡与坏死 | 第131-132页 |
2.7 NCL降低体外细胞的细胞因子免疫应答 | 第132-133页 |
3 讨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全文小结 | 第141-14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