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 第15-2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1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5-17页 |
1.1.1 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1.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15-16页 |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 同伴关系 | 第17-19页 |
1.2.1 同伴关系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2.2 同伴关系的测量 | 第18页 |
1.2.3 同伴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2.4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3 友善 | 第19-20页 |
1.3.1 友善的定义 | 第19-20页 |
1.3.2 友善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4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友善的综述 | 第20-22页 |
1.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4.2 父母教养方式与友善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1.4.3 同伴关系与友善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2-58页 |
研究一《友善问卷》的编制及《同伴关系》的修订 | 第22-3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2 初始问卷的形成 | 第23-26页 |
2.1 编制问卷的依据 | 第23页 |
2.2 初始问卷编制过程 | 第23-24页 |
2.2.1 文献法 | 第23页 |
2.2.2 开放式问卷法 | 第23-24页 |
2.2.3 访谈法 | 第24页 |
2.3 形成初始问卷 | 第24-26页 |
3 初始问卷的施测 | 第26-30页 |
3.1 被试 | 第26页 |
3.2 施测过程与统计工具 | 第26页 |
3.3 筛选问卷标准 | 第26页 |
3.4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项目分析 | 第26-30页 |
3.4.1 采用高低组t检验筛查项目 | 第26-27页 |
3.4.2 采用题总相关筛查项目 | 第27-28页 |
3.4.3 探索性因素分析筛查项目 | 第28-30页 |
4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对《友善问卷》进一步修订 | 第30-35页 |
4.1 被试 | 第30页 |
4.2 统计工具 | 第30页 |
4.3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 | 第30-33页 |
4.3.1 单维度检验 | 第30-31页 |
4.3.2 根据项目的区分度、难度和信息量筛查项目 | 第31-32页 |
4.3.3 根据项目最大信息量筛查项目 | 第32页 |
4.3.4 根据项目特征曲线筛查项目 | 第32-33页 |
4.4 《友善问卷》的信度 | 第33页 |
4.5 《友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4.6 正式《友善问卷》的信、效度的验证 | 第34-35页 |
4.6.1 被试 | 第34页 |
4.6.2 正式《友善问卷》的信、效度 | 第34-35页 |
5 《同伴关系》量表的修订 | 第35-38页 |
5.1 被试 | 第35页 |
5.2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对《同伴关系》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35-36页 |
5.3 修订后《同伴关系》信、效度检验 | 第36-38页 |
研究二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友善的关系研究 | 第38-58页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1.2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2.1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2.1.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 | 第39页 |
2.1.2 经过修订《同伴关系》量表 | 第39页 |
2.1.3 编制的《友善问卷》 | 第39-40页 |
2.2 被试 | 第40页 |
2.3 分析工具 | 第40-4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1-58页 |
3.1 共同方法偏差 | 第41页 |
3.2 描述类分析 | 第41-42页 |
3.2.1 人口统计学变量 | 第41-42页 |
3.2.2 友善、同伴关系描述统计量 | 第42页 |
3.3 友善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2-45页 |
3.3.1 友善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2页 |
3.3.2 友善及各维度在民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2-43页 |
3.3.3 友善及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3页 |
3.3.4 友善及各维度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3-44页 |
3.3.5 友善及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检验 | 第44页 |
3.3.6 友善及各维度在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检验 | 第44-45页 |
3.3.7 友善及各维度在不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5页 |
3.4 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5-48页 |
3.4.1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5页 |
3.4.2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民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5-46页 |
3.4.3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6页 |
3.4.4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6-47页 |
3.4.5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7页 |
3.4.6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检验 | 第47页 |
3.4.7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不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7-48页 |
3.5 同伴关系在不同群体的差异分析 | 第48-50页 |
3.5.1 同伴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8页 |
3.5.2 同伴关系在民族的差异分析 | 第48页 |
3.5.3 同伴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8-49页 |
3.5.4 同伴关系在不同家庭来源的方差分析 | 第49页 |
3.5.5 同伴关系在是否独生之间的差异性检验 | 第49页 |
3.5.6 同伴关系在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检验 | 第49-50页 |
3.5.7 同伴关系在不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0页 |
3.6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友善的关系 | 第50-58页 |
3.6.1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友善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3.6.2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友善的回归 | 第51-52页 |
3.6.3 多重中介作用模型 | 第52-53页 |
3.6.4 多群组分析 | 第53-58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58-67页 |
1 友善量表编制的分析 | 第58-59页 |
2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友善的人口统计学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 第59-62页 |
2.1 友善在人口学变量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59页 |
2.2 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的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2.3 同伴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基本情况分析 | 第60-62页 |
3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初中生友善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4 多重中介作用和多群组分析 | 第64-65页 |
5 建议 | 第65-66页 |
6 不足 | 第66-67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 | 第76-87页 |
附录1 | 第76-77页 |
附录2 | 第77-79页 |
附录3 量表样例 | 第79-81页 |
附录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81-82页 |
附录5 友善的区分度、难度和信息量(部分项目的原始数据) | 第82-83页 |
附录6 友善、同伴关系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部分) | 第83-84页 |
附录7 多重中介作用模型拟合指数 | 第84-85页 |
附录8 多群组分析(男生群组)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