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概述 | 第20-27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 第20-22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 | 第22-24页 |
2.2.2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 | 第24-26页 |
2.3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定价方法分析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的影响因素 | 第27-33页 |
3.1 定价原则 | 第27页 |
3.1.1 乘客的承受能力原则 | 第27页 |
3.1.2 保证企业利益的原则 | 第27页 |
3.1.3 社会公益性原则 | 第27页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3.2.1 交通运输需求 | 第28-30页 |
3.2.2 运输成本 | 第30页 |
3.2.3 居民出行支付能力 | 第30-31页 |
3.2.4 政府管制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定价理论 | 第33-46页 |
4.1 劳动价值理论 | 第33-36页 |
4.1.1 平均成本定价法 | 第34页 |
4.1.2 边际成本定价方法 | 第34-35页 |
4.1.3 盈亏平衡定价法 | 第35-36页 |
4.2 厂商理论 | 第36-39页 |
4.2.1 合理报酬率的定价方法 | 第37-38页 |
4.2.2 拉姆齐定价方法 | 第38-39页 |
4.3 运输价值理论 | 第39-41页 |
4.3.1 认知价值定价方法 | 第40页 |
4.3.2 乘客对价格承受能力定价法 | 第40-41页 |
4.4 均衡价格理论 | 第41-42页 |
4.5 定价理论及方法分析 | 第42-45页 |
4.5.1 定价理论分析 | 第42-43页 |
4.5.2 定价方法分析 | 第43-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组合定价方法研究 | 第46-55页 |
5.1 组合定价方法的意义 | 第46页 |
5.2 组合定价方法的选择 | 第46-48页 |
5.2.1 选择的依据 | 第46页 |
5.2.2 定价方法确定 | 第46-48页 |
5.3 运营初期的组合定价方法 | 第48-53页 |
5.3.1 边际成本定价法 | 第48页 |
5.3.2 拉姆齐定价法 | 第48-49页 |
5.3.3 乘客对价格承受能力定价法 | 第49页 |
5.3.4 组合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5.4 运营中期的组合定价方法 | 第53-54页 |
5.4.1 盈亏平衡定价法 | 第53-54页 |
5.4.2 政府上下限定价法 | 第54页 |
5.4.3 组合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实例1运营初期组合定价方法验证—以大连市202延伸线为例 | 第55-62页 |
6.1 202延伸线概况 | 第55-56页 |
6.2 居民对票价承受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6.3 客流量和成本数据的确定 | 第57-58页 |
6.3.1 客流量数据的确定 | 第57-58页 |
6.3.2 成本数据的确定 | 第58页 |
6.4 运营初期组合定价法票价合理性分析 | 第58-60页 |
6.4.1 模型中初始数据的确定 | 第58-59页 |
6.4.2 模型的求解 | 第59-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案例2运营中期组合定价方法的验证—以大连市快轨3号线为例 | 第62-68页 |
7.1 大连市快轨3号线的概述 | 第62-63页 |
7.2 客流量和成本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7.2.1 客流量数据的确定 | 第63-64页 |
7.2.2 成本数据的确定 | 第64页 |
7.3 运营中期组合定价法票价合理性分析 | 第64-67页 |
7.3.1 模型中初始数据的确定 | 第64-65页 |
7.3.2 模型的求解 | 第65-6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总结 | 第68-69页 |
8.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