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南安市空间规划“多规融合”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0页
    第一节 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背景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13-17页
        一、国外研究概述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概述第14-16页
        三、研究评述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第17-18页
        一、主要内容第17页
        二、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8-19页
        二、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多规职能关系比较第20-28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第20-22页
        一、多规概念第20-21页
        二、研究理论第21-22页
    第二节 多规职能边界第22-24页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22页
        二、城乡规划第22-23页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23页
        四、环境保护规划第23-24页
    第三节 多规综合比较分析第24-28页
        一、规划编制、管理依据及特征等情况的比较第24-25页
        二、规划内涵的比较第25-28页
第三章 福建省南安市“多规融合”研究第28-55页
    第一节 南安市概况第28-29页
        一、区域概况第28页
        二、城市特点及典型性第28-29页
    第二节 南安市各部门空间规划编制和运行状况第29-40页
        一、南安市发改部门规划第30-33页
        二、南安市城乡规划部门规划第33-35页
        三、南安市土地部门规划第35-37页
        四、南安市环保部门规划第37-40页
    第三节 南安“多规”冲突分析第40-47页
        一、规划期限和目标差异第40-41页
        二、空间管制分区与事权冲突第41-42页
        三、用地规模与布局冲突第42-46页
        四、实际建设项目选址与用地布局冲突第46-47页
    第四节 南安市“多规融合”实践及评价第47-55页
        一、南安市多规融合实践第47-53页
        二、南安多规融合评价第53-55页
第四章 南安市多规难以融合存在问题分析第55-62页
    第一节 空间规划管理的体制不协调第55-58页
        一、上下级政府公共财权不对称第55-57页
        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第57-58页
    第二节 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第58-59页
        一、空间规划法规体系差异第58-59页
        二、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差异第59页
    第三节 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统一第59-60页
        一、规划底图比例尺和坐标系不统一第59-60页
        二、数据分类上不一致第60页
    第四节 空间规划信息化基础薄弱第60-61页
        一、信息化平台软件和系统不一第60页
        二、信息化流通受限形成信息孤岛第60-61页
    第五节 规划监督和评估机制缺失第61-62页
        一、参与机制不健全第61页
        二、参与监督规划编制的门滥较高第61页
        三、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第61-62页
第五章 国内实践典型案例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第62-71页
    第一节 广州“三规合一”实践分析第62-64页
        一、技术路线第62页
        二、统筹方法第62页
        三、机制体制创新第62-64页
    第二节 武汉“两规融合”实践分析第64-67页
        一、技术思路第64页
        二、统筹方法第64-66页
        三、机制体制创新第66-67页
    第三节 成都规划合并实践分析第67-68页
        一、技术思路第67页
        二、统筹方法第67-68页
        三、机制体制创新第68页
    第四节 国内实践典型案例评价及经验借鉴第68-69页
        一、典型案例值得借鉴之处第68页
        二、典型案例存在的不足之处第68-69页
    第五节 国际先进经验借鉴第69-71页
        一、国外的规划体系较为完整第69页
        二、国外的规划法制较为完善第69-70页
        三、国外的管控事权体制比较明晰第70-71页
第六章 完善空间规划融合的对策第71-77页
    第一节 创新规划协调管理体制机制第71-73页
        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政绩考核机制第71-72页
        二、完善两级财税制度第72页
        三、构建科学的部门利益协调制度第72-73页
    第二节 健全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第73页
        一、完善规划法规体系第73页
        二、推动规划编制管理机构改革第73页
    第三节 统一规划编制标准技术规范第73页
    第四节 构建统一空间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第73-76页
        一、制作面向管理的统一数据库和空间信息平台第74页
        二、完善空间规划体系第74-75页
        三、形成规划动态联动修改与审批机制第75页
        四、通过“一个平台”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75-76页
    第五节 强化规划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第76-77页
        一、健全公众参与法律机制第76页
        二、扩大公众参与面第76页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第76-77页
结论第77-78页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DRV诱导DEF细胞的天然免疫
下一篇: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