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1.1 晚冰期气候变化的阶段性 | 第14页 |
1.1.2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研究成果 | 第18-24页 |
1.2.1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研究进展与综述 | 第19-21页 |
1.2.2 其他证据揭示的全新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历史 | 第21-24页 |
1.3 兹格塘错研究历史及湖泊演化和气候重建 | 第24-28页 |
1.3.1 兹格塘错研究历史 | 第24-26页 |
1.3.2 湖泊演化与古气候重建成果 | 第26-27页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7-28页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48页 |
2.1 盆地演化历史 | 第32-33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46页 |
2.2.1 地质 | 第33-34页 |
2.2.2 地貌 | 第34-35页 |
2.2.3 植被 | 第35-36页 |
2.2.4 水文 | 第36-39页 |
2.2.5 土壤 | 第39页 |
2.2.6 冰川冰盖 | 第39-40页 |
2.2.7 气候 | 第40-46页 |
2.3 现代沉积环境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年代序列建立 | 第48-55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48-49页 |
3.1.1 沉积物钻孔提取 | 第48-49页 |
3.1.2 其他样品与数据的采集 | 第49页 |
3.2 钻孔岩性分析 | 第49-50页 |
3.3 钻孔年代学 | 第50-55页 |
3.3.1 测试方法与年代结果 | 第50-52页 |
3.3.2 年代序列建立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气候代用指标分析方法与结果 | 第55-67页 |
4.1 粒度 | 第55-60页 |
4.1.1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4.1.2 实验结果 | 第55-60页 |
4.2 有机质含量 | 第60-62页 |
4.2.1 测定方法 | 第60-61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4.3 碳酸盐含量 | 第62-63页 |
4.3.1 测量方法 | 第62-63页 |
4.3.2 测量结果 | 第63页 |
4.4 红度 | 第63-64页 |
4.4.1 测量方法 | 第63-64页 |
4.4.2 实验结果 | 第64页 |
4.5 细菌脱镁叶绿素a(Bph-a)含量 | 第64-67页 |
4.5.1 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4.5.2 分析结果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气候代用指标指示意义与实验结果解译 | 第67-113页 |
5.1 粒度 | 第67-83页 |
5.1.1 粒度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第67-71页 |
5.1.2 现代沉积 | 第71-75页 |
5.1.3 粒度分析方法 | 第75-79页 |
5.1.4 兹格塘错岩芯粒度的古气候意义 | 第79-83页 |
5.2 有机质含量 | 第83-88页 |
5.2.1 有机质含量在湖泊沉积物中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83-85页 |
5.2.2 兹格塘错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揭示的末次冰消期以来流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 第85-86页 |
5.2.3 有机质含量揭示的兹格塘错流域晚全新世陆源有机质输入环境的改变 | 第86-88页 |
5.3 碳酸盐含量 | 第88-91页 |
5.3.1 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古水文和古气候意义 | 第88-89页 |
5.3.2 碳酸盐含量揭示的 17.3 cal ka BP以来青藏高原中部水热组合变化 | 第89-91页 |
5.4 红度 | 第91-94页 |
5.4.1 湖泊沉积物红度的古降水指示意义 | 第91-92页 |
5.4.2 兹格塘错沉积物红度重建青藏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以来降水变化历史 | 第92-93页 |
5.4.3 沉积物红度揭示的兹格塘错流域晚全新世以来侵蚀条件的变化 | 第93-94页 |
5.5 细菌脱镁叶绿素a(Bph-a)含量 | 第94-102页 |
5.5.1 湖泊沉积物中Bph-a的古水文和古气候意义 | 第94-98页 |
5.5.2 Bph-a含量指示的兹格塘错厌氧初级生产力变化历史 | 第98-99页 |
5.5.3 利用兹格塘错沉积物中Bph-a含量重建青藏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以来夏季温度变化历史 | 第99-102页 |
5.6 红度和Bph-a含量揭示的降水对兹格塘错湖泊分层以及APB生产力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6.1 末次冰消期降水增多促使高盐度湖水迅速分层和APB爆发 | 第102-103页 |
5.6.2 全新世降水增多抑制湖泊分层和APB生产力 | 第103-105页 |
5.7 水热组合特征对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8 温度和降水对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9 兹格塘错沉积物指标的意义解析 | 第109-113页 |
第六章 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中部气候与湖泊演化历史重建 | 第113-142页 |
6.1 青藏高原中部 17.3 cal ka BP以来气候序列(温度、降水、风力)重建 | 第113-118页 |
6.1.1 温度 | 第114-115页 |
6.1.2 降水 | 第115-116页 |
6.1.3 风速及风尘活动 | 第116页 |
6.1.4 气候序列重建 | 第116-118页 |
6.2 末次冰消期以来兹格塘错湖泊演化阶段 | 第118-121页 |
6.3 兹格塘错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风尘活动历史 | 第121-122页 |
6.4 17.3 cal ka BP以来青藏高原中部主要气候事件 | 第122-126页 |
6.5 青藏高原中部不同气候阶段的季节差异性 | 第126-128页 |
6.5.1 兹格塘错沉积物中季节信号甄别 | 第126-128页 |
6.5.2 全新世与末次冰期后期气候的季节差异性 | 第128页 |
6.6 末次冰消期气候变化的阶段性 | 第128-130页 |
6.7 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 | 第130-132页 |
6.8 兹格塘错沉积物指标反映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 第132-133页 |
6.9 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中部古气候、古环境及兹格塘错古水文重建 | 第133-142页 |
第七章 区域对比与青藏高原中部气候变化机制分析 | 第142-154页 |
7.1 青藏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记录对比与分析 | 第143-146页 |
7.2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模式与内部差异 | 第146-149页 |
7.2.1 纬向气候变化模式与差异 | 第146页 |
7.2.2 经向气候变化模式与差异 | 第146-149页 |
7.3 南亚季风区不同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降水变化历史与差异 | 第149-151页 |
7.4 青藏高原中部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模式的异同 | 第151-152页 |
7.5 青藏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驱动机制分析 | 第152-15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4-15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55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