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湖泊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湖泊水温及热量变化 | 第15-17页 |
1.2.2 水体热力分层的形成机制 | 第17-18页 |
1.2.3 基于热力学状况的湖泊分类 | 第18-20页 |
1.3 水体同位素进展研究 | 第20-42页 |
1.3.1 同位素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1.3.1.1 同位素 | 第20-22页 |
1.3.1.2 同位素组成的表达及参考标准 | 第22-23页 |
1.3.1.3 大气降水线及d值 | 第23-25页 |
1.3.1.4 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25-30页 |
1.3.2 降水同位素研究 | 第30-38页 |
1.3.2.1 温度效应 | 第32-34页 |
1.3.2.2 降水量效应 | 第34-35页 |
1.3.2.3 高程效应 | 第35-36页 |
1.3.2.4 大陆效应 | 第36-37页 |
1.3.2.5 纬度效应 | 第37-38页 |
1.3.2.6 季节效应 | 第38页 |
1.3.3 河水同位素研究 | 第38-40页 |
1.3.4 湖水同位素研究 | 第40-4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分析 | 第44-5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44-53页 |
2.1.1 地质地貌 | 第44-45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45-47页 |
2.1.3 植被特征 | 第47-48页 |
2.1.4 水文水质 | 第48-50页 |
2.1.5 水生生物 | 第50-53页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3-58页 |
2.2.1 水质参数数据采集 | 第53页 |
2.2.2 同位素样品采集 | 第53-55页 |
2.2.2.1 降水样品采集 | 第53-54页 |
2.2.2.2 河水样品采集 | 第54页 |
2.2.2.3 湖水样品采集 | 第54-55页 |
2.2.3 样品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55-57页 |
2.2.3.1 同位素分析仪工作原理 | 第55-56页 |
2.2.3.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泸沽湖湖水热力学特征 | 第58-90页 |
3.1 水温变化特征 | 第58-67页 |
3.1.1 水温月变化 | 第60-64页 |
3.1.1.1 表层水温 | 第60-61页 |
3.1.1.2 不同深度水温 | 第61-64页 |
3.1.2 表底层水温差 | 第64页 |
3.1.3 水温空间变化 | 第64-67页 |
3.1.3.1 随深度分布 | 第65-66页 |
3.1.3.2 水平分布 | 第66-67页 |
3.2 热力分层特征 | 第67-76页 |
3.2.1 温跃层的形成过程 | 第68-70页 |
3.2.1.1 形成期 | 第68-69页 |
3.2.1.2 稳定期 | 第69-70页 |
3.2.1.3 消亡期 | 第70页 |
3.2.2 温跃层特征及其对比 | 第70-72页 |
3.2.3 温跃层特征量理论计算 | 第72-74页 |
3.2.3.1 温跃层深度 | 第72-73页 |
3.2.3.2 水体相对稳定度 | 第73-74页 |
3.2.4 湖泊类型的确定 | 第74-76页 |
3.3 湖泊的热量平衡 | 第76-87页 |
3.3.1 净辐射通量 | 第77-79页 |
3.3.2 潜热通量 | 第79页 |
3.3.3 感热通量 | 第79-80页 |
3.3.4 热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0-83页 |
3.3.5 湖泊储热量 | 第83-86页 |
3.3.6 水温、热力分层与储热量之间的关系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四章 泸沽湖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 | 第90-114页 |
4.1 表层湖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90-97页 |
4.1.1 表层湖水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90-93页 |
4.1.2 δ~(18)O和d-excess的空间分布 | 第93-94页 |
4.1.3 与水温之间的关系 | 第94-96页 |
4.1.4 旱雨季和全年湖水蒸发线对比 | 第96-97页 |
4.2 其它水体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97-105页 |
4.2.1 河水同位素组成 | 第97-99页 |
4.2.2 河湖水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 第99-101页 |
4.2.3 降水、河水和泉水同位素组成对比 | 第101-103页 |
4.2.3.1 降水同位素组成 | 第101-102页 |
4.2.3.2 河水同位素组成 | 第102页 |
4.2.3.3 泉水同位素组成 | 第102-103页 |
4.2.4 泸沽湖流域水文循环初探 | 第103-105页 |
4.3 同位素平衡模型 | 第105-109页 |
4.3.1 氧同位素模型方程 | 第105-106页 |
4.3.2 氧同位素模型假设 | 第106页 |
4.3.3 湖水氧同位素蒸发分馏 | 第106-108页 |
4.3.4 同位素模型方程稳态解 | 第108-109页 |
4.4 湖泊蒸发量初步探讨 | 第109-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泸沽湖垂直断面湖水稳定同位素 | 第114-142页 |
5.1 湖水同位素基本特征 | 第114-122页 |
5.1.1 δ~(18)O和d-excess随深度变化特征 | 第115-120页 |
5.1.1.1 δ~(18)O | 第115-118页 |
5.1.1.2 d-excess | 第118-120页 |
5.1.2 δ~(18)O的季节变化 | 第120-121页 |
5.1.3 不同断面湖水同位素特征对比 | 第121-122页 |
5.2 湖水同位素年际变化特征 | 第122-125页 |
5.2.1 δ~(18)O随深度变化对比 | 第122-124页 |
5.2.2 d-excess随深度变化对比 | 第124页 |
5.2.3 湖水同位素特征对比 | 第124-125页 |
5.3 湖水 δ~(18)O和 δ2H之间的关系 | 第125-132页 |
5.3.1 不同月份湖水 δ~(18)O和 δ2H的关系 | 第126-128页 |
5.3.2 旱季雨季湖水 δ~(18)O和 δ2H的关系 | 第128-130页 |
5.3.3 变温层、温跃层及均温层中湖水 δ~(18)O和 δ2H的关系 | 第130-132页 |
5.4 湖水同位素分布的影响机理 | 第132-136页 |
5.4.1 δ~(18)O与水温的关系 | 第132-133页 |
5.4.2 δ~(18)O与其它水质参数的关系 | 第133-135页 |
5.4.3 δ~(18)O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5.5 同位素相关应用 | 第136-140页 |
5.5.1 平均滞留时间估算 | 第136-137页 |
5.5.2 δ~(18)O的演变过程 | 第137-1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2-144页 |
6.1.1 泸沽湖热力学 | 第142-143页 |
6.1.2 泸沽湖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 | 第143页 |
6.1.3 泸沽湖垂直断面湖水稳定同位素 | 第143-144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44-146页 |
6.2.1 存在的问题 | 第144-145页 |
6.2.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参加的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