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时间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2.1 时间范围 | 第18-19页 |
1.2.2 “高级中学用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 第19-2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0-3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第2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肇始(1893-1901) | 第36-70页 |
2.1 解析几何学发展简介 | 第36-37页 |
2.2 早期传入的解析几何学知识 | 第37-38页 |
2.3 《代形合参》——中国第一本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 第38-65页 |
2.3.1 原著作者与译者简介 | 第38-40页 |
2.3.2 《代形合参》的版次以及前人关于其底本的论断 | 第40-42页 |
2.3.3 《代形合参》与《代微积拾级》非同一底本 | 第42-47页 |
2.3.4 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 第47-50页 |
2.3.5 《代形合参》的内容分析 | 第50-56页 |
2.3.6 《代形合参》的编排特色 | 第56-65页 |
2.4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 第65-66页 |
2.5 学校的解析几何学教学 | 第66-70页 |
第3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初步发展期(1902-1921) | 第70-110页 |
3.1 数学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 | 第70-77页 |
3.1.1 清末新式教育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02-1911) | 第70-75页 |
3.1.2 新教育宗旨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12-1921) | 第75-77页 |
3.2 汉译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开始兴起 | 第77-88页 |
3.2.1 翻译英美与转译日本教科书 | 第77-84页 |
3.2.2 教科书翻译群体简介 | 第84-88页 |
3.3 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 | 第88-93页 |
3.3.1 1902 -1911年教科书的审定 | 第88-91页 |
3.3.2 1912 -1921年教科书的审定 | 第91-93页 |
3.4 个案分析——以《温特渥斯解析几何学》为例 | 第93-105页 |
3.4.1 原作者与译者简介 | 第93页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第93-96页 |
3.4.3 主要内容 | 第96-99页 |
3.4.4 知识呈现方式 | 第99-103页 |
3.4.5 名词术语 | 第103-105页 |
3.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02-1921) | 第105-110页 |
3.5.1 翻译版本的“多样化” | 第105-106页 |
3.5.2 教科书章节结构差异较大 | 第106页 |
3.5.3 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 | 第106-107页 |
3.5.4 坐标法使用的“多样化” | 第107页 |
3.5.5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渗透“圆锥曲线”内容 | 第107-110页 |
第4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1922-1936) | 第110-158页 |
4.1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 | 第110-116页 |
4.1.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3年) | 第110-112页 |
4.1.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9年) | 第112-113页 |
4.1.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32与1936年) | 第113-116页 |
4.2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 第116-119页 |
4.2.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3年) | 第116页 |
4.2.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9年) | 第116-117页 |
4.2.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32与1936年) | 第117-119页 |
4.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 第119-133页 |
4.3.1 自编教科书的兴起 | 第119-129页 |
4.3.2 汉译教科书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 | 第129-131页 |
4.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 第131-133页 |
4.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 第133-137页 |
4.4.1 以留学回国者及大学教师为主 | 第133-136页 |
4.4.2 中学教师人数较少 | 第136-137页 |
4.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 第137-151页 |
4.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复兴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 第137-143页 |
4.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例 | 第143-151页 |
4.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22-1936) | 第151-158页 |
4.6.1 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 | 第151-154页 |
4.6.2 自编本内容在遵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增删 | 第154-155页 |
4.6.3 大多使用“直角坐标”,极少数以“斜坐标”为主 | 第155-156页 |
4.6.4 高中代数、几何教科书中出现“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内容 | 第156-158页 |
第5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成熟期(1937-1949) | 第158-200页 |
5.1 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课程设置 | 第158-160页 |
5.1.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1年) | 第158-159页 |
5.1.2 “修订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8年) | 第159-160页 |
5.2 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 第160-163页 |
5.2.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1年) | 第160-163页 |
5.2.2 “修订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8年) | 第163页 |
5.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 第163-172页 |
5.3.1 自编教科书数量略有减少 | 第163-167页 |
5.3.2 汉译《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数量增加 | 第167-170页 |
5.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 第170-172页 |
5.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 第172-174页 |
5.4.1 以大学教师为主 | 第172-173页 |
5.4.2 中学教师人数增加 | 第173-174页 |
5.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 第174-194页 |
5.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 第174-184页 |
5.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为例 | 第184-194页 |
5.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37-1949) | 第194-200页 |
5.6.1 教科书章节结构成型 | 第194-195页 |
5.6.2 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标准有删减 | 第195-196页 |
5.6.3 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 | 第196页 |
5.6.4 “圆锥曲线”、“直线与圆”等著作出现 | 第196-198页 |
5.6.5 解析几何学题解大量出现 | 第198-200页 |
第6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的演变 | 第200-236页 |
6.1 研究对象 | 第200-201页 |
6.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编排的比较 | 第201-208页 |
6.2.1 “圆锥曲线”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整体编排 | 第201-203页 |
6.2.2 “圆锥曲线”中知识点的编排 | 第203-208页 |
6.3 解析几何教科书中“圆锥曲线”概念表述之演变 | 第208-230页 |
6.3.1 “圆锥曲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 第208-213页 |
6.3.2 “抛物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 第213-217页 |
6.3.3 “椭圆”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 第217-223页 |
6.3.4 “双曲线”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 第223-226页 |
6.3.5 “圆锥曲线”及其概念编排形式之比较 | 第226-230页 |
6.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作图法之比较 | 第230-233页 |
6.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特点分析 | 第233-236页 |
6.5.1 关于“圆锥曲线”的定义问题 | 第233-234页 |
6.5.2 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的排序问题 | 第234页 |
6.5.3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给出方式与出现的时间问题 | 第234-235页 |
6.5.4 “极坐标”与“圆锥曲线”的编排顺序问题 | 第235-23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36-258页 |
7.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特点 | 第236-241页 |
7.1.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多样化 | 第237页 |
7.1.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滞后性” | 第237-239页 |
7.1.3 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 | 第239-240页 |
7.1.4 解析几何学教辅的出现对教科书的补充 | 第240页 |
7.1.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的特点 | 第240-241页 |
7.2 影响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241-247页 |
7.2.1 外部因素 | 第241-245页 |
7.2.2 内部因素 | 第245-247页 |
7.3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 第247-256页 |
7.3.1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意义 | 第247-255页 |
7.3.2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启示与借鉴 | 第255-256页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56-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258-270页 |
致谢 | 第270-2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