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三种嗜热转氨酶的克隆表达及表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转氨酶的简介及分类第11页
    1.2 .转氨酶的应用及挑战第11-17页
        1.2.1 改变不利的热力学平衡第12-16页
        1.2.2 改变反应中的产物抑制—与另一个反应合成多个产物第16-17页
        1.2.3 酶修饰-定点突变第17页
    1.3 .其他新型转氨酶第17-18页
    1.4 .转氨反应的检测第18-19页
        1.4.1 紫外分光光度法(UV)第18-19页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9页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转氨酶重组菌的构建及表达第22-3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2-24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2页
        2.1.2 主要试剂第22页
        2.1.3 溶液配方第22-23页
        2.1.4 所需仪器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9页
        2.2.1 LB培养基的配制第24页
        2.2.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4-25页
        2.2.3 AcOAT的目的基因的获得第25页
        2.2.4 表达载体pET30a-AcOAT的构建第25-26页
        2.2.5 热击转化第26页
        2.2.6 AcOAT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验证第26-27页
        2.2.7 ω-TAST和TATN重组工程菌的获得第27页
        2.2.8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第27-28页
        2.2.9 重组酶的亲和层析纯化第28页
        2.2.10 SDS-PAGE分析第28-29页
        2.2.11 转氨酶浓度的检测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2.3.1 双酶切验证结果第29-30页
        2.3.2 SDS-PAGE分析结果第30-31页
        2.3.3 转氨酶浓度测定结果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转氨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34-53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2 主要试剂第34页
        3.1.3 溶液配方第34-35页
        3.1.4 所需仪器第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41页
        3.2.1 转氨酶活性的测定第35-37页
        3.2.2 转氨酶最适pH的测定第37-38页
        3.2.3 转氨酶最适温度的测定第38-39页
        3.2.4 转氨酶最适反应时间的测定第39页
        3.2.5 其他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第39-40页
        3.2.6 转氨酶Km值的测定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1页
        3.3.1 转氨酶活性测定结果第41-44页
        3.3.2 转氨酶最适pH测定结果第44-45页
        3.3.3 转氨酶最适温度测定结果第45-46页
        3.3.4 转氨酶最适反应时间的测定结果第46-48页
        3.3.5 其他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第48-50页
        3.3.6 转氨酶Km值的测定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转氨酶对于不同底物的活性测定第53-62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3页
        4.1.1 所需试剂配方第53页
        4.1.2 所需仪器第53页
    4.2 实验方法第53-57页
        4.2.1 氨基供体活性测定第53-55页
        4.2.2 氨基受体活性测定第55-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0页
        4.3.1 氨基供体活性测定结果第57-59页
        4.3.2 氨基受体活性测定结果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嗜热集胞藻转氨酶TATA的进一步研究第62-69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62页
        5.1.1 菌株第62页
        5.1.2 试剂配方第62页
        5.1.3 所需仪器第62页
    5.2 实验方法第62-66页
        5.2.1 用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共表达的方法解决表达中出现的包涵体第62-64页
        5.2.2 柱上复性第64-66页
        5.2.3 可溶性蛋白的活性测定第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68页
        5.3.1 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共表达第66-67页
        5.3.2 柱上复性结果第67页
        5.3.3 可溶性蛋白活性测定结果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全文总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亲免蛋白CYP26-2功能初探及一个糖敏感型突变体基因定位与表型鉴定
下一篇: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QQ1和QQ2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