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的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简要总结和评价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2页 |
2.博弈论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2.1 博弈论 | 第22-24页 |
2.1.1 博弈论概述 | 第22-23页 |
2.1.2 纳什均衡及“囚徒困境” | 第23-24页 |
2.1.3 用博弈论来分析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优势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页 |
2.2.3 美德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有限理性理论 | 第26页 |
2.2.5 契约理论 | 第26-28页 |
3.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危害研究 | 第28-42页 |
3.1 会计诚信缺失的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3.1.1 会计诚信的内涵 | 第28页 |
3.1.2 会计诚信缺失的内涵 | 第28-29页 |
3.1.3 会计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 第29-30页 |
3.2 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 第30-38页 |
3.2.1 会计诚信缺失的普遍性 | 第36-37页 |
3.2.2 会计失信金额较大 | 第37页 |
3.2.3 会计失信成本过低 | 第37-38页 |
3.3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38-40页 |
3.3.1 会计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原因 | 第38-39页 |
3.3.2 会计诚信缺失的伦理学原因 | 第39页 |
3.3.3 会计诚信缺失的行为金融学原因 | 第39-40页 |
3.3.4 会计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 | 第40页 |
3.4 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 第40-42页 |
3.4.1 危害投资者的利益 | 第40-41页 |
3.4.2 危害企业和会计人员自身利益 | 第41页 |
3.4.3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失误 | 第41页 |
3.4.4 引发经济犯罪行为 | 第41-42页 |
4.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博弈分析 | 第42-56页 |
4.1 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43-45页 |
4.1.1 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4.1.2 模型的求解 | 第44-45页 |
4.1.3 模型的博弈结果 | 第45页 |
4.2 企业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45-48页 |
4.2.1 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4.2.2 模型的求解 | 第46-47页 |
4.2.3 模型的博弈结果 | 第47-48页 |
4.3 企业经营者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48-51页 |
4.3.1 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4.3.2 模型的求解 | 第49-50页 |
4.3.3 模型的博弈结果 | 第50-51页 |
4.4 企业经营者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51-53页 |
4.4.1 模型的构建 | 第51页 |
4.4.2 模型的求解 | 第51-52页 |
4.4.3 模型的博弈结果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5.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对策 | 第56-60页 |
5.1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强道德教育 | 第56-57页 |
5.1.1 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制度 | 第56页 |
5.1.2 建立企业的诚信档案 | 第56页 |
5.1.3 加强诚信教育和会计道德教育 | 第56-57页 |
5.2 提高投资者鉴别能力,维护自身利益 | 第57-58页 |
5.2.1 提高投资者的水平 | 第57页 |
5.2.2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 第57-58页 |
5.3 提高审计独立性,改革组织形式 | 第58-59页 |
5.3.1 加大处罚力度 | 第58页 |
5.3.2 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 第58页 |
5.3.3 完善我国审计部门的聘用制度 | 第58-59页 |
5.4 健全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监控力度 | 第59-60页 |
5.4.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第59页 |
5.4.2 引入市场退出机制 | 第59-60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总结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