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1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原因和危害 | 第6页 |
1.1.2 植物萃取效果评价在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重要性 | 第6-7页 |
1.1.3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18页 |
1.2.1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技术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7-15页 |
1.2.2 重金属污染农田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效果评价的标准和等级 | 第16-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植物萃取技术效果评价方法选择 | 第20-22页 |
2.1 修复效果评价法 | 第20-22页 |
2.1.1 植物萃取率评价法 | 第20页 |
2.1.2 土壤重金属降低率评价法 | 第20-21页 |
2.1.3 安全生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22-35页 |
3.1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3.1.1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第22页 |
3.1.2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2页 |
3.1.3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性能需求 | 第22-23页 |
3.1.4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IPO图 | 第23页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23-26页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2.2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4页 |
3.2.3 系统总体的设计框架 | 第24-25页 |
3.2.4 体系结构设计 | 第25页 |
3.2.5 系统功能设计 | 第25-26页 |
3.3 系统开发方式 | 第26-29页 |
3.3.1Visual Studio.NET | 第26页 |
3.3.2 ArcGIS Engine | 第26-27页 |
3.3.3 C | 第27页 |
3.3.4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 第27-28页 |
3.3.5 ArcSDE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28-29页 |
3.4 数据库建立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3.4.1 数据库总体设计 | 第29页 |
3.4.2 数据库建库流程 | 第29-30页 |
3.5 系统总体功能展示 | 第30-35页 |
3.5.1 文件模块 | 第30-31页 |
3.5.2 查询浏览模块 | 第31-32页 |
3.5.3 地图编辑 | 第32-33页 |
3.5.4 制图模块 | 第33-34页 |
3.5.5 修复效果评价模块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效果评价系统应用 | 第35-46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6页 |
4.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35页 |
4.1.2 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35-36页 |
4.2 基于本系统土壤重金属降低率评价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6-37页 |
4.2.1 数据准备 | 第36页 |
4.2.2 土壤重金属降低率评价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6-37页 |
4.3 基于本系统植物萃取率评价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7-38页 |
4.3.1 数据准备 | 第37-38页 |
4.3.2 植物萃取率评价方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8页 |
4.4 基于本系统安全生产评价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8-46页 |
4.4.1 数据准备 | 第38-39页 |
4.4.2 安全生产评价方法的可视化应用 | 第39-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6页 |
5.2 主要创新 | 第46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