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立交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工程概况与施工方法 | 第12-2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2-16页 |
2.1.1 工程简介 | 第12-13页 |
2.1.2 结构形式 | 第13-16页 |
2.2 重、难点分析 | 第16页 |
2.3 施工方法 | 第16-22页 |
2.3.1 下部结构施工 | 第16-17页 |
2.3.2 上部结构施工 | 第17-22页 |
3 倒L墩施工控制 | 第22-44页 |
3.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依据 | 第22页 |
3.2 施工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 第22页 |
3.3 施工控制中的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3.3.1 结构分析概述 | 第22-23页 |
3.3.2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 第23页 |
3.3.3 施工控制分析的步骤 | 第23页 |
3.4 施工监控计算参数 | 第23-24页 |
3.5 线形监测 | 第24-25页 |
3.5.1 位移测点布置 | 第24页 |
3.5.2 观测时间与项目 | 第24-25页 |
3.5.3 线型控制目标 | 第25页 |
3.5.4 误差分析与识别 | 第25页 |
3.6 应力监测 | 第25-27页 |
3.6.1 监测仪器的选择 | 第25-26页 |
3.6.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第26页 |
3.6.3 测试内容 | 第26-27页 |
3.6.4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 第27页 |
3.7 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3.7.1 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3.7.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28-29页 |
3.8 施工控制计算结果 | 第29-34页 |
3.8.1 各施工阶段累计位移 | 第29-33页 |
3.8.2 各施工阶段墩身及盖梁应力 | 第33-34页 |
3.9 施工控制成果分析 | 第34-43页 |
3.9.1 线形监测 | 第34-37页 |
3.9.2 应力监测 | 第37-43页 |
3.10 小结 | 第43-44页 |
4 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控制 | 第44-77页 |
4.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依据 | 第44页 |
4.2 施工监控的方法 | 第44页 |
4.3 施工控制中的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4.3.1 结构分析概述 | 第44-45页 |
4.3.2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 第45页 |
4.3.3 施工控制分析的步骤 | 第45页 |
4.4 施工监控计算参数 | 第45页 |
4.5 线形监测 | 第45-47页 |
4.5.1 位移测点布置 | 第45-46页 |
4.5.2 观测时间与项目 | 第46-47页 |
4.5.3 线型控制目标 | 第47页 |
4.6 应力监测 | 第47-49页 |
4.6.1 监测仪器的选择 | 第47页 |
4.6.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第47-48页 |
4.6.3 测试内容 | 第48-49页 |
4.6.4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 第49页 |
4.7 计算模型 | 第49-53页 |
4.7.1 计算模型 | 第49页 |
4.7.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49-53页 |
4.8 施工控制计算结果 | 第53-67页 |
4.8.1 各施工阶段累计位移 | 第53-57页 |
4.8.2 成桥阶段累计位移 | 第57-58页 |
4.8.3 预拱度计算 | 第58-61页 |
4.8.4 各施工阶段钢箱梁及桥面板应力图 | 第61-67页 |
4.9 施工监控成果分析 | 第67-76页 |
4.9.1 线形监测 | 第68-71页 |
4.9.2 应力监测 | 第71-76页 |
4.10 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