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理论层面: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的空白 | 第11页 |
1.1.2 现实层面: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预期效应没有达到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关于安全生产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4 关于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安全生产 | 第18-19页 |
2.1.1 安全生产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安全生产的作用 | 第18-19页 |
2.2 公共服务能力 | 第19-20页 |
2.2.1 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 第19页 |
2.2.2 公共服务能力的范畴 | 第19-20页 |
2.3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 | 第20-22页 |
2.3.1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 第20页 |
2.3.2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范畴 | 第20-21页 |
2.3.3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原理 | 第21-22页 |
2.4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2.4.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页 |
2.4.2 层次分析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3页 |
3.1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构成因素 | 第24-26页 |
3.1.1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主体 | 第24页 |
3.1.2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客体 | 第24-25页 |
3.1.3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范围 | 第25-26页 |
3.2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各级指标描述 | 第26-31页 |
3.2.1 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27-28页 |
3.2.2 安全法制保障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28页 |
3.2.3 安全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28-29页 |
3.2.4 安全事故防范和综合治理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29-30页 |
3.2.5 安全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30页 |
3.2.6 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能力及其指标描述 | 第30-31页 |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 第33-40页 |
4.1 指标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 | 第33-35页 |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指标合理性甄别 | 第35-36页 |
4.3 各级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6-40页 |
4.3.1 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6-37页 |
4.3.2 安全法制保障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7页 |
4.3.3 安全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7-38页 |
4.3.4 安全事故防范和综合治理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8页 |
4.3.5 安全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8-39页 |
4.3.6 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能力构成指标选取的现实合理性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分析 | 第40-46页 |
5.1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第40-41页 |
5.2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41-46页 |
5.2.1 指标权重的方法确定 | 第41页 |
5.2.2 各级指标权重值的确定过程 | 第41-43页 |
5.2.3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 第43-46页 |
第六章 基于案例应用的指标体系可行性分析 | 第46-55页 |
6.1 成都市的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调查情况 | 第46-48页 |
6.1.1 数据采集方式及来源 | 第46-48页 |
6.1.2 数据处理结果 | 第48页 |
6.2 成都市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6.3 成都市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6.3.1 成都市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能力分析 | 第49页 |
6.3.2 成都市安全法制保障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6.3.3 安全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分析 | 第50页 |
6.3.4 安全事故防范综合治理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6.3.5 安全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分析 | 第51-52页 |
6.3.6 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能力分析 | 第52页 |
6.4 与现实中安全生产公共服务投入状况的比较 | 第52-5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