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3.1 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和结构第15页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3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本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7-19页
        1.5.1 本文的重难点第17页
        1.5.2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9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利益第19页
        2.1.2 地方政府利益和区域整体利益第19-20页
        2.1.3 利益协调机制第20-21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1 博弈论第21-22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2页
        2.2.3 相互依赖理论第22-24页
3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冲突表现及成因第24-34页
    3.1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概述第24-27页
        3.1.1 成渝经济区概况第24-25页
        3.1.2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的现实基础第25-26页
        3.1.3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26-27页
    3.2 地方政府间利益冲突问题的表现第27-31页
        3.2.1 恶性竞争损害竞争双方利益第27-28页
        3.2.2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区域长远利益第28页
        3.2.3 重复建设损害各地方政府利益第28-29页
        3.2.4 产业结构趋同降低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第29-31页
        3.2.5 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第31页
    3.3 地方政府间利益冲突问题的成因分析第31-34页
        3.3.1 行政区划的束缚和行政权力的滥用第31页
        3.3.2 区域经济合作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第31-32页
        3.3.3 区域规划落实较差,统一市场尚未形成第32页
        3.3.4 利益协调缺乏组织和机制保障第32-33页
        3.3.5 非政府组织参与利益协调的缺失第33-34页
4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分析第34-39页
    4.1 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利益博弈第34-35页
    4.2 地方政府间合作利益博弈第35-39页
5 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第39-46页
    5.1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原则第39-40页
    5.2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思路第40-41页
    5.3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评估机制第41-42页
        5.3.1 利益相关者分析第41页
        5.3.2 利益受损与利益增进评估第41页
        5.3.3 利益协调可行性评估第41-42页
    5.4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决策机制第42-43页
        5.4.1 明确利益协调的目标第42页
        5.4.2 明确利益协调的对象和标准第42页
        5.4.3 确定利益协调的方式第42-43页
    5.5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实施机制第43-44页
        5.5.1 政府主导与市场促进相结合第43页
        5.5.2 明确政府职责与分工第43页
        5.5.3 重视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第43-44页
    5.6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的保障机制第44-45页
        5.6.1 成立区域利益协调机构第44页
        5.6.2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第44-45页
        5.6.3 加强动态管理与政绩考核第45页
    5.7 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程序链接第45-46页
6 结论和展望第46-48页
    6.1 主要结论第46-47页
    6.2 研究展望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第51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1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新时期我国地方网络问政平台核心优势的推进及发展--对广东奥一网和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的研究
下一篇:成都市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