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 第11-13页 |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11页 |
1.1.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 转换层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转换层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1.2.2 转换层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的基于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简介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9-30页 |
2.1 RC构件性能状态的划分标准 | 第19-20页 |
2.2 RC构件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 第20-26页 |
2.2.1 RC梁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 第20-22页 |
2.2.2 RC柱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 第22-24页 |
2.2.3 RC墙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 第24-26页 |
2.3 构件性能状态的划分 | 第26-27页 |
2.4 构件性能的评估流程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Perform-3D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30-46页 |
3.1 Perform-3D简介 | 第30页 |
3.2 材料本构参数的确定 | 第30-37页 |
3.2.1 Perform-3D的本构形式 | 第30-31页 |
3.2.2 混凝土本构确定 | 第31-35页 |
3.2.3 钢筋本构确定 | 第35-37页 |
3.3 单元构件的模拟 | 第37-41页 |
3.3.1 框架单元构件的模拟 | 第37-38页 |
3.3.2 剪力墙的模拟 | 第38-41页 |
3.4 Perform-3D的前后处理程序 | 第41-44页 |
3.4.1 PPP前处理程序 | 第41-42页 |
3.4.2 PPP后处理程序 | 第42-44页 |
3.5 基于Perform-3D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流程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框支剪力墙弹塑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6-65页 |
4.1 框支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 第46-49页 |
4.1.1 结构概况 | 第46-48页 |
4.1.2 弹性计算的分析参数及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4.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9-55页 |
4.2.1 地震时程的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4.2.2 地震时程的选取过程及结果 | 第51-55页 |
4.3 Perform-3D弹塑性分析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 第55-64页 |
4.3.1 Perform-3D的参数设置 | 第56页 |
4.3.2 模态分析 | 第56-59页 |
4.3.3 能量误差分析 | 第59-62页 |
4.3.4 罕遇与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基底剪力对比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5-88页 |
5.1 模型A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5-76页 |
5.1.1 层间位移角 | 第65-67页 |
5.1.2 底部框支剪力墙的内力分配 | 第67-69页 |
5.1.3 连梁的结果分析及性能评估 | 第69-73页 |
5.1.4 转换梁和框支柱 | 第73-74页 |
5.1.5 剪力墙 | 第74-76页 |
5.2 模型B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6-82页 |
5.2.1 转换层位置对周期、振型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2 转换位置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3 转换层位置对内力分配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4 转换层位置对构件性能的影响 | 第80-82页 |
5.3 结构的安全性评估 | 第82-86页 |
5.3.1 安全极限状态的确定 | 第82页 |
5.3.2 安全保证率的确定 | 第82-83页 |
5.3.3 安全性判定的原则 | 第83页 |
5.3.4 安全性判定结果 | 第83-84页 |
5.3.5 薄弱层非落地剪力墙的加强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长周期结构弹塑性分析地震波的选取 | 第88-94页 |
6.1 引言 | 第88-89页 |
6.2 长周期反应谱拟合系数 | 第89-90页 |
6.3 地震波特性统计 | 第90-91页 |
6.4 地震波库的确定 | 第91-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7页 |
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件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