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3-50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4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四、主要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 第47-5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概述 | 第50-8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概念界定 | 第50-63页 |
一、理想 | 第50-54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 | 第54-5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58-6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主要内容 | 第63-7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要义 | 第63-67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本质 | 第67-70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意义 | 第70-7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特征 | 第72-80页 |
一、意识形态的指向性 | 第72-74页 |
二、社会发展的导向性 | 第74-76页 |
三、美好生活的引领性 | 第76-80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要求 | 第80-89页 |
一、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80-83页 |
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83-85页 |
三、全社会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85-8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出场与展开 | 第89-1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 第89-9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提出 | 第89-9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形成 | 第93-9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发展 | 第96-9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资源 | 第99-111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的核心思想阐述 | 第100-105页 |
二、西方文化中有关理想的代表性思想阐述 | 第105-111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1-126页 |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111-114页 |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114-117页 |
三、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117-120页 |
四、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120-122页 |
五、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 第122-12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 | 第126-14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 | 第126-134页 |
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 第126-128页 |
二、现实理想与长远理想 | 第128-129页 |
三、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 | 第129-132页 |
四、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功能 | 第134-140页 |
一、理想教育与教育理想 | 第134-136页 |
二、人生理想与理想人生 | 第136-137页 |
三、伦理理想与理想伦理 | 第137-139页 |
四、科学理想与理想科学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140-14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决定功能 | 第140-14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 第141-14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 第142-14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144-16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的现状调查 | 第144-15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问卷调查设计 | 第144-14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问卷调查样本回收与判断 | 第14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问卷调查结果 | 第146-15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152-159页 |
一、人们对理想的主流认识是积极向上的 | 第152-15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 | 第154-156页 |
三、人们的理想观与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 第156-15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59-168页 |
一、来自市场资本逻辑与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 | 第159-161页 |
二、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态度与封建迷信思想的困扰 | 第161-163页 |
三、来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期与全球化时代的干扰 | 第163-165页 |
四、来自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 第165-168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培育机制 | 第168-19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创设机制 | 第168-17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培育的物质创设机制 | 第168-17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培育的精神创设机制 | 第171-17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内生机制 | 第173-18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启迪 | 第174-17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培养 | 第176-179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践行 | 第179-18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保障机制 | 第182-190页 |
一、以培育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人才资源保障 | 第182-184页 |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践为平台保障 | 第184-187页 |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制度保障 | 第187-190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当代价值 | 第190-19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引领价值 | 第190-192页 |
一、祛除人类理想观的积弊 | 第190-191页 |
二、引领对理想的科学认识 | 第191-192页 |
三、引领科学的理想实践之路 | 第19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激励价值 | 第192-195页 |
一、以关怀人民的现实理想需要为基本激励 | 第193-194页 |
二、以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为重点激励 | 第194-195页 |
三、以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激励 | 第19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推进价值 | 第195-199页 |
一、推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 第196页 |
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 第196-197页 |
三、推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 | 第197-199页 |
结论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13-214页 |
附录 | 第214-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