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12页 |
1.4.3 访谈法 | 第12页 |
1.4.4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7页 |
2.1.1 高等职业院校 | 第17页 |
2.1.2 校企合作模式 | 第17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2.2.1 三角关系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3 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2.3.1 校企双方共赢是基本要素 | 第20页 |
2.3.2 课程体系设计是运行要素 | 第20页 |
2.3.3 教学情境设置是环境要素 | 第20-21页 |
2.3.4 政策法规健全是保障要素 | 第21页 |
2.3.5 社会各界协作是发展要素 | 第21-22页 |
2.4 实施主体 | 第22-23页 |
2.4.1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双主体” | 第22-23页 |
2.4.2 政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隐形”主体 | 第23页 |
2.5 模式分类 | 第23-25页 |
2.6 国内外高职院校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第25-29页 |
2.6.1 国内高职院校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2.6.2 国外高职院校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第3章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第29-43页 |
3.1 学院简介及选择理由 | 第29-30页 |
3.2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第30-35页 |
3.2.1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 | 第30-34页 |
3.2.2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 | 第34-35页 |
3.3 校企合作模式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35-43页 |
第4章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 第43-53页 |
4.1 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优势 | 第43-49页 |
4.1.1 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前景广阔 | 第43页 |
4.1.2 专业设置依托地方优势产业 | 第43-46页 |
4.1.3 政校企三方共建实训基地丰富 | 第46-48页 |
4.1.4 学院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 第48-49页 |
4.2 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 | 第49-53页 |
4.2.1 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涉及较少 | 第49-50页 |
4.2.2 选拔学生参与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50页 |
4.2.3 学校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50-51页 |
4.2.4 校内外实习学生管理衔接不紧密 | 第51-53页 |
第5章 优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及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3-66页 |
5.1 “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 | 第54-61页 |
5.1.1 合作招生 | 第54-56页 |
5.1.2 教育教学 | 第56-57页 |
5.1.3 动态管理 | 第57-58页 |
5.1.4 考核评价 | 第58-60页 |
5.1.5 促进就业 | 第60-61页 |
5.2 “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保障体系 | 第61-66页 |
5.2.1 政府建全保障机制 | 第61-62页 |
5.2.2 学校提升教育质量 | 第62页 |
5.2.3 企业转变发展观念 | 第62-63页 |
5.2.4 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 第63-64页 |
5.2.5 社会建立良好舆论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一 | 第73-74页 |
附录二 | 第74-76页 |
附录三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