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 第11页 |
1.1.2 微视频的兴起与应用 | 第11-12页 |
1.1.3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需求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1.5.2 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1.5.3 实验研究法 | 第17页 |
1.6 实验研究过程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1.1 微视频 | 第19页 |
2.1.2 教学微视频 | 第19页 |
2.1.3 专题教学微视频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高校课堂理论基础学习金字塔 | 第19-21页 |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21页 |
2.2.3 ARCS动机设计模型 | 第21-22页 |
2.2.4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2-24页 |
3 专题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 第24-53页 |
3.1 内容设计原则 | 第24-26页 |
3.1.1 微观设计原则 | 第24页 |
3.1.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 第24-25页 |
3.1.3 可学性原则 | 第25页 |
3.1.4 留有思考空间原则 | 第25页 |
3.1.5 科学性原则 | 第25页 |
3.1.6 不断完善原则 | 第25-26页 |
3.2 内容呈现原则 | 第26-27页 |
3.2.1 多媒体认知原则 | 第26页 |
3.2.2 时空接近原则 | 第26页 |
3.2.3 通道原则 | 第26页 |
3.2.4 冗余原则 | 第26-27页 |
3.2.5 -致性原则 | 第27页 |
3.3 选题 | 第27-28页 |
3.3.1 选题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3.3.2 选题重难点分析 | 第28页 |
3.4 前期分析 | 第28-30页 |
3.4.1 教学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4.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4.3 教学目标分析 | 第29-30页 |
3.5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30-32页 |
3.6 脚本的制作 | 第32-52页 |
3.7 专题教学微视频的制作 | 第52-53页 |
4 实验实施前分析 | 第53-58页 |
4.1 实验环境 | 第53页 |
4.2 实验研究对象的初步选择 | 第53-56页 |
4.3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 第56页 |
4.4 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56-58页 |
5 实验实施 | 第58-66页 |
5.1 实验班的实施情况 | 第58-61页 |
5.1.1 教学实施安排情况 | 第58-60页 |
5.1.2 作品收集 | 第60-61页 |
5.2 对照班的实施情况 | 第61-62页 |
5.2.1 教学实施安排情况 | 第61页 |
5.2.2 作品收集 | 第61-62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4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二: PHOTOSHOP软件的了解程度测试 | 第70-71页 |
附录三: 兴趣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
附录四: 作品评价量表 | 第72-73页 |
附录五: 专题教学微视频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等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