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CO氧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0-11页 |
1.2.2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1-13页 |
1.3 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提高贵金属使用效率的方法 | 第14-19页 |
1.4.1 界面催化与强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1.4.2 核壳结构 | 第17-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1-26页 |
2.1 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 第21-22页 |
2.1.1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1.2 原料试剂和气体 | 第21-22页 |
2.2 催化剂表征 | 第22-25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22-23页 |
2.2.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23页 |
2.2.3 程序升温脱附 | 第23页 |
2.2.4 程序升温还原 | 第23-24页 |
2.2.5 透射电镜 | 第24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4页 |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 | 第24页 |
2.2.8 原位红外(InsuitFTIR) | 第24-25页 |
2.3 催化活性评价 | 第25-26页 |
2.3.1 CO氧化活性测试 | 第25页 |
2.3.2 甲苯燃烧活性测试 | 第25-26页 |
第3章 原位组装稳定超细Pt-Ni(O)纳米粒子:Pt-Ni-NiO双界面催化性能研究 | 第26-4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2页 |
3.3.1 催化剂形貌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3.3.2 XRD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3.3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1-32页 |
3.3.4 H_2-TPR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5 XPS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3.6 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评价 | 第34-36页 |
3.3.7 CO-TPD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8 不同温度处理的催化剂XRD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9 不同温度处理的催化剂H_2-TPR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10 不同温度处理的催化剂的CO活性评价 | 第39-40页 |
3.3.11 不同温度处理的催化剂的TEM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3.12 InsuitFTIR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限域自负载超细Pt-CeO_2纳米线制备、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 | 第43-6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4.3.1 催化材料的形貌结构分析 | 第45-50页 |
4.3.2 Pt-CeO_2NW@SiO_2的形成机理探究 | 第50-53页 |
4.3.3 催化性能评价 | 第53-57页 |
4.3.4 催化性能与结构之间关系探究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