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论文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的治理路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8-17页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第8-9页
    (二)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页
    (四)论文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5-17页
一、国企与国企腐败的界定:政治学视角的理论探讨第17-21页
    (一)国企与国企腐败的概念界定第17-19页
        1.国有企业的定义第17页
        2.腐败的含义第17-18页
        3.国企腐败的内涵第18-19页
    (二)探讨国企腐败的相关理论第19-21页
        1.公共选择理论第19页
        2.公共利益理论第19页
        3.治理理论第19-21页
二、国企腐败的类型及特征第21-26页
    (一)国企腐败的类型及其表现第21-23页
        1.国有企业经济权力腐败第21-22页
        2.国有企业行政权力腐败第22-23页
    (二)国企腐败的特征第23-26页
        1.国企小群体借助于公权的收益寻租行为呈上升趋势第23页
        2.国企腐败行为涉案金额较大第23-24页
        3.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第24-26页
三、国企腐败的原因分析:四个层次的阐释第26-34页
    (一)国有企业“公共性”被弱化第26-28页
        1.“公有制”的公共属性被忽视第26页
        2.国有企业“公共性”法律定位不清第26-27页
        3.“公共性”与“营利性”关系模糊第27-28页
    (二)国有企业中公共权力的利益化第28-29页
        1.国有企业角色和权力的二重性第28页
        2.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交织紊乱第28-29页
        3.公共权力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第29页
    (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完善第29-32页
        1.权力配置的失衡:经济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张力第29-30页
        2.国家对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缺乏合理控制第30页
        3.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尽合理第30-31页
        4.法律对国企腐败的监督惩治存有漏洞第31-32页
    (四)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第32-34页
        1.国有企业运行与社会群体的信息不对称第32页
        2.缺乏对国有企业经济与分配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第32-33页
        3.缺乏对国有企业监督的反馈机制第33-34页
四、国企腐败的治理路径:基于国企公共性的对策第34-40页
    (一)明确国企的公共性,加强国企治理的顶层设计第34-36页
        1.重塑国企公共性的规则意识第34页
        2.国企利益分配体系合理化第34-35页
        3.明晰公共性和营利性关系第35-36页
    (二)政府主导,优化国企内部治理体系第36-38页
        1.构建一条国企市场化和行政化之间的界线第36页
        2.处理好政府与国有企业利益关系第36-37页
        3.党组织和其他机关的监督机制构建第37-38页
    (三)公民参与,建立国企的社会监督机制第38-40页
        1.保证国有企业与公民的信息对称第38页
        2.提高公民对国企公共性的认知第38-39页
        3.以法律保障公民参与监督机制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主职干部专职化背景下的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湖北省罗田县为例
下一篇:鄂豫皖边区党的建设研究(1927-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