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腐败的治理路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论文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国企与国企腐败的界定:政治学视角的理论探讨 | 第17-21页 |
(一)国企与国企腐败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国有企业的定义 | 第17页 |
2.腐败的含义 | 第17-18页 |
3.国企腐败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探讨国企腐败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1.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页 |
2.公共利益理论 | 第19页 |
3.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二、国企腐败的类型及特征 | 第21-26页 |
(一)国企腐败的类型及其表现 | 第21-23页 |
1.国有企业经济权力腐败 | 第21-22页 |
2.国有企业行政权力腐败 | 第22-23页 |
(二)国企腐败的特征 | 第23-26页 |
1.国企小群体借助于公权的收益寻租行为呈上升趋势 | 第23页 |
2.国企腐败行为涉案金额较大 | 第23-24页 |
3.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 第24-26页 |
三、国企腐败的原因分析:四个层次的阐释 | 第26-34页 |
(一)国有企业“公共性”被弱化 | 第26-28页 |
1.“公有制”的公共属性被忽视 | 第26页 |
2.国有企业“公共性”法律定位不清 | 第26-27页 |
3.“公共性”与“营利性”关系模糊 | 第27-28页 |
(二)国有企业中公共权力的利益化 | 第28-29页 |
1.国有企业角色和权力的二重性 | 第28页 |
2.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交织紊乱 | 第28-29页 |
3.公共权力以经济发展为目的 | 第29页 |
(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完善 | 第29-32页 |
1.权力配置的失衡:经济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张力 | 第29-30页 |
2.国家对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缺乏合理控制 | 第30页 |
3.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尽合理 | 第30-31页 |
4.法律对国企腐败的监督惩治存有漏洞 | 第31-32页 |
(四)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 第32-34页 |
1.国有企业运行与社会群体的信息不对称 | 第32页 |
2.缺乏对国有企业经济与分配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3.缺乏对国有企业监督的反馈机制 | 第33-34页 |
四、国企腐败的治理路径:基于国企公共性的对策 | 第34-40页 |
(一)明确国企的公共性,加强国企治理的顶层设计 | 第34-36页 |
1.重塑国企公共性的规则意识 | 第34页 |
2.国企利益分配体系合理化 | 第34-35页 |
3.明晰公共性和营利性关系 | 第35-36页 |
(二)政府主导,优化国企内部治理体系 | 第36-38页 |
1.构建一条国企市场化和行政化之间的界线 | 第36页 |
2.处理好政府与国有企业利益关系 | 第36-37页 |
3.党组织和其他机关的监督机制构建 | 第37-38页 |
(三)公民参与,建立国企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1.保证国有企业与公民的信息对称 | 第38页 |
2.提高公民对国企公共性的认知 | 第38-39页 |
3.以法律保障公民参与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