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PI437654突变体的筛选与全基因组测序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3页
    1.1 大豆孢囊线虫第13-16页
        1.1.1 大豆孢囊线虫的分类学地位第13页
        1.1.2 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第13-14页
        1.1.3 大豆孢囊线虫生活史第14-15页
        1.1.4 大豆孢囊线虫的传播和危害第15-16页
    1.2 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已鉴定的大豆抗孢囊线虫基因第16-17页
        1.2.2 大豆抗孢囊线虫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第17-19页
        1.2.3 其它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QTL第19-20页
    1.3 EMS诱变与测序技术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0-22页
        1.3.1 EMS诱变突变群体在作物育种及性状基因鉴定中的应用第20-21页
        1.3.2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作物育种及性状基因鉴定中的应用第21-2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化学诱变大豆突变群体的开发与田间表型观察第23-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3页
        2.1.2 实验试剂第23页
        2.1.3 EMS处理大豆种子方法第23页
        2.1.4 突变体种植及突变群体的开发第23-24页
        2.1.5 突变体形态表型调查第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2.1 EMS处理大豆的最佳浓度第24-25页
        2.2.2 PI437654突变群体的开发第25页
        2.2.3 主要突变体形态表型第25-27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对PI437654突变体侵染表型的鉴定第29-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1.1 实验材料第29页
        3.1.2 大豆温室种植第29-30页
        3.1.3 大豆孢囊线虫卵的收集与接种第30页
        3.1.4 大豆根组织内线虫染色观察第30页
        3.1.5 大豆孢囊线虫侵染表型调查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2.1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对大豆根的侵染第31页
        3.2.2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表型变化的PI437654突变体初步筛选第31-35页
        3.2.3 PI437654突变体的表型验证第35-36页
        3.2.4 PI437654突变体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第36-37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PI437654突变体中已知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序列分析第39-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4.1.1 实验材料第39页
        4.1.2 实验试剂第39页
        4.1.3 突变体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9-40页
        4.1.4 突变体的已知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分析第40-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3页
        4.2.1 突变体已知抗性基因的酶切分析第42页
        4.2.2 突变体的已知抗性基因序列分析第42-43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突变体全基因组重测序及数据初步分析第45-5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5.1.1 实验材料第45页
        5.1.2 实验流程第45-4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5.2.1 SNPs初步分析第46-48页
        5.2.2 InDels初步分析第48-49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49-50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附录 1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大山羊草优质麦谷蛋白亚基向小麦基因组中的易位转移和面包品质分析
下一篇:视觉驱动的自动嫁接机样机的试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