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小麦加工品质性状 | 第13页 |
1.2 高大山羊草中的优良基因 | 第13-14页 |
1.3 主要分子标记类型 | 第14-15页 |
1.3.1 RFLP | 第14页 |
1.3.2 RAPD | 第14页 |
1.3.3 SSR | 第14-15页 |
1.3.4 EST | 第15页 |
1.3.5 STS | 第15页 |
1.4 小麦与野生近缘物种易位系创制 | 第15-20页 |
1.4.1 小麦与野生近缘物种杂交的意义 | 第15-17页 |
1.4.2 异源易位系创制方法 | 第17-19页 |
1.4.2.1 电离辐照 | 第17页 |
1.4.2.2 杀配子 | 第17-18页 |
1.4.2.3 Ph基因突变体 | 第18页 |
1.4.2.4 组织培养 | 第18-19页 |
1.4.3 小麦基因组中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 第19-20页 |
1.4.3.1 原位杂交检测法 | 第19页 |
1.4.3.2 分子标记检测法 | 第19-20页 |
1.5 HMW-GS编码基因的特点和克隆 | 第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大山羊草染色体长、短臂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22-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高大山羊草转录组序列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高大山羊草总RNA提取 | 第23页 |
2.2.2 高大山羊草转录组序列的获取 | 第23-24页 |
2.2.3 高大山羊草的特异序列的选取 | 第24页 |
2.2.4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2.5 DNA提取 | 第24-25页 |
2.2.6 高大山羊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初步筛选 | 第25页 |
2.2.7 高大山羊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验证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3.1 高大山羊草转录组序列分析 | 第26-27页 |
2.3.2 高大山羊草区分长短臂的特异分子标记 | 第27-32页 |
2.3.3 高大山羊草特异分子标记比较遗传图谱构建 | 第32-33页 |
2.3.4 高大山羊草特异分子标记对应的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1B易位系的筛选和鉴定 | 第36-4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3.1.2 培养基 | 第36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3.1.4 引物序列 | 第36-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1B无性系变异群体构建 | 第37页 |
3.2.2 高大山羊草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38页 |
3.2.3 无性系变异植株DNA提取 | 第38页 |
3.2.4 PCR检测 | 第38页 |
3.2.5 原位杂交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3.1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1B无性系变异群体创建 | 第39-40页 |
3.3.2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S·1BL易位系的筛选和鉴定 | 第40-43页 |
3.3.3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易位系的筛选和鉴定 | 第43-45页 |
3.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1B易位系的品质分析 | 第47-54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提取小麦籽粒HMW-GS | 第48页 |
4.2.2 SDS-PAGE电泳鉴定HMW-GS | 第48-49页 |
4.2.3 品质分析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易位系的SDS-PAGE鉴定 | 第49-50页 |
4.3.2 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粗蛋白分析 | 第50-51页 |
4.3.3 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面团品质分析 | 第51-53页 |
4.4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