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灰飞虱糖转运蛋白6在水稻条纹病毒侵染中肠上皮细胞中的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9页
    1.1 水稻条纹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状况第12-13页
        1.1.2 水稻条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及蛋白功能第13-14页
        1.1.3 水稻条纹病毒的传播介体及循回路径第14-15页
    1.2 以昆虫为介体的植物病毒传播机制研究第15-21页
        1.2.1 非持久型传播第15-16页
        1.2.2 半持久型传播第16-17页
        1.2.3 持久非增殖型病毒传播第17-19页
        1.2.4 持久增殖型病毒传播第19-21页
    1.3 蛋白质与蛋白质互作研究技术概述第21-27页
        1.3.1 酵母双杂交系统第21-25页
            1.3.1.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优缺点第21-22页
            1.3.1.2 其他类型的双杂交系统第22-23页
            1.3.1.3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研究植物病毒中的应用第23-25页
        1.3.2 其他蛋白质互作验证方法的简述第25-27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LSST6序列扩增及分析第29-3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1 灰飞虱Total RNA提取第29页
        2.1.2 ST6基因序列的扩增第29-31页
        2.1.3 LsST6基因序列生物学分析第31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2.2.1 灰飞虱Total RNA检测第31页
        2.2.2 LsST6基因序列的扩增及序列比对第31-32页
        2.2.3 LsST6蛋白质结构预测第32-33页
        2.2.4 进化树分析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及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灰飞虱LSST6与水稻病毒外壳蛋白的互作验证第36-48页
    3.1 材料方法第36-43页
        3.1.1 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RSV/RGSV NP或RBSDV/SRBSDV p10与Ls ST6互作第36-38页
        3.1.2 真核表达系统表达RSV NP及LsST6蛋白第38-42页
        3.1.3 免疫共沉淀验证RSV NP与灰飞虱LsST6蛋白互作第42-43页
    3.2 实验结果第43-46页
        3.2.1 载体构建第43-44页
        3.2.2 LsST6与RSV/RGSV NP以及RBSDV/SRBSDV p10共转酵母细胞表达的互作验证第44-45页
        3.2.3 LsST6与RSV/RGSV NP以及RBSDV/SRBSDV p10共转Sf9细胞表达的互作验证第45-46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6-48页
第四章 RSV NP与LSST6在SF9细胞及灰飞虱体内的表达和定位第48-57页
    4.1 材料方法第48-51页
        4.1.1 RSV NP与LsST6在Sf9细胞中的定位第48-49页
        4.1.2 LsST6在介体灰飞虱体内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检测第49-50页
        4.1.3 LsST6和RSV在中肠上皮细胞中的定位第50-51页
    4.2 实验结果第51-56页
        4.2.1 病毒外壳蛋白和灰飞虱LsST6在Sf9细胞中的定位第51-52页
        4.2.2 LsST6荧光定量引物的检测第52页
        4.2.3 LsST6在灰飞虱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检测及组织定位第52-53页
        4.2.4 RSV在消化道内的侵染扩散及与LsST6在中肠上皮细胞中的共定位第53-56页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6-57页
第五章 RSV病毒粒子侵染SF9细胞第57-62页
    5.1 材料方法第57-59页
        5.1.1 RSV病毒粒子侵染Sf9细胞第57页
        5.1.2 DIG-Northernblot第57-59页
    5.2 实验结果第59-61页
        5.2.1 RSV病毒粒子侵染Sf9细胞的检测第59页
        5.2.2 RT-qPCR及DIG-Northernblot第59-61页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1-62页
第六章 RNAI干扰LSST6的表达对RSV的侵染及含量的影响第62-70页
    6.1 实验方法第62-63页
        6.1.1 dsRNA合成第62页
        6.1.2 显微注射无毒灰飞虱第62-63页
        6.1.3 斑点杂交筛选带毒灰飞虱第63页
        6.1.4 显微注射带毒灰飞虱第63页
    6.2 实验结果第63-67页
        6.2.1 dsRNA合成第63-64页
        6.2.2 注射dsLsST6对灰飞虱体内LsST6的表达影响第64-65页
        6.2.3 注射dsLsST6对无毒灰飞虱获毒以及传毒的影响第65-66页
        6.2.4 注射dsLsST6对带毒灰飞虱体内RSV含量以及传毒的影响第66-67页
    6.3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70-74页
    7.1 实验结果总结第70-71页
    7.2 讨论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历第86-87页
附录1第87-89页
附录2第89-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禾谷镰刀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和泛素化相关基因FgUbx5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稻瘟菌干扰水稻钾离子通道抑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