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构 | 第15页 |
1.1.2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 第15-16页 |
1.1.3 应对企业财务危机,亟待加强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研究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2.1 统计类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主流方法 | 第17-20页 |
1.2.2 非统计类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异军突起 | 第20-21页 |
1.2.3 企业财务危机现金流量预警研究方兴未艾 | 第21页 |
1.2.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3.4 主要创新点 | 第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企业财务预警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2.1 企业财务危机概述 | 第27-29页 |
2.1.1 财务危机界定 | 第27-28页 |
2.1.2 财务危机特征 | 第28页 |
2.1.3 财务危机信号 | 第28-29页 |
2.2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理论 | 第29-32页 |
2.2.1 现金流量定义、分类和特征 | 第29-30页 |
2.2.2 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2.2.3 现金流量分析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价值 | 第31-32页 |
2.3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 | 第32-36页 |
2.3.1 单变量分析模型 | 第33页 |
2.3.2 多变量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2.3.3 非统计类财务预警模型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现金流量的制造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 第37-44页 |
3.1 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37-38页 |
3.1.1 内部风险 | 第37-38页 |
3.1.2 外部风险 | 第38页 |
3.2 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3.3 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 第39-43页 |
3.3.1 获现能力指标 | 第39-40页 |
3.3.2 偿债能力指标 | 第40-41页 |
3.3.3 盈利质量指标 | 第41-42页 |
3.3.4 财务弹性与发展指标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 第44-72页 |
4.1 研究样本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4.1.1 财务危机样本设计 | 第44页 |
4.1.2 配对样本设计 | 第44-45页 |
4.1.3 研究样本所属期间选择 | 第45页 |
4.2 财务指标筛选 | 第45-53页 |
4.2.1 正态分布检验 | 第46-48页 |
4.2.2 显著性检验 | 第48-50页 |
4.2.3 因子分析 | 第50-53页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 第53-63页 |
4.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3-57页 |
4.3.2 财务预警模型的BP神经网络设计 | 第57-58页 |
4.3.3 财务预警模型的BP神经网络训练 | 第58-62页 |
4.3.4 财务预警模型的BP神经网络测试 | 第62-63页 |
4.4 基于BP-Adaboost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 第63-70页 |
4.4.1 Adaboost算法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4.4.2 BP-Adaboost分类器的构建 | 第65-66页 |
4.4.3 训练与测试 | 第66-69页 |
4.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财务危机原因及对策分析 | 第72-77页 |
5.1 危机原因分析 | 第72-75页 |
5.1.1 缺乏获现能力 | 第72-73页 |
5.1.2 偿债能力不足 | 第73页 |
5.1.3 盈利质量不佳 | 第73-74页 |
5.1.4 财务弹性与发展能力较弱 | 第74-75页 |
5.2 避免财务危机的对策建议 | 第75-76页 |
5.2.1 提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 | 第75页 |
5.2.2 提高现金管理水平 | 第75页 |
5.2.3 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制造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 第75页 |
5.2.4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