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节点受力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节点抗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3 梁-柱-板节点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钢筋混凝土节点抗剪强度理论回顾 | 第14-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节点试验概况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梁-柱-板节点试验设计 | 第17-26页 |
2.2.1 试件模型的确定 | 第17-18页 |
2.2.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18-22页 |
2.2.3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2-23页 |
2.2.4 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23-26页 |
2.3 试验方法设计 | 第26-27页 |
2.3.1 加载制度 | 第26-27页 |
2.3.2 加载程序 | 第27页 |
2.3.3 数据采集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节点试验结果 | 第28-47页 |
3.1 试验现象 | 第28-33页 |
3.1.1 平面边节点试件 | 第28页 |
3.1.2 带楼板的边节点试件 | 第28-31页 |
3.1.3 带楼板的中节点试件 | 第31-33页 |
3.2 滞回曲线 | 第33-38页 |
3.2.1 边节点试件分析 | 第33-36页 |
3.2.2 中节点试件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各试件骨架曲线对比 | 第37-38页 |
3.3 剪力-剪切变形曲线 | 第38-40页 |
3.3.1 边节点试件分析 | 第38-40页 |
3.3.2 中节点试件分析 | 第40页 |
3.4 现浇板筋应变 | 第40-41页 |
3.4.1 边节点试件分析 | 第40-41页 |
3.4.2 中节点试件分析 | 第41页 |
3.5 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 | 第41-43页 |
3.5.1 边节点试件分析 | 第41-43页 |
3.5.2 中节点试件分析 | 第43页 |
3.6 节点耗能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梁受拉有效翼缘宽度受力分析模型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各国规范的规定 | 第48-50页 |
4.2.1 加拿大规范 | 第48-49页 |
4.2.2 美国规范 | 第49页 |
4.2.3 欧共体规范 | 第49-50页 |
4.2.4 新西兰规范 | 第50页 |
4.2.5 中国规范 | 第50页 |
4.3 学者有效板宽计算模型 | 第50-52页 |
4.4 受拉有效板宽计算模型推导 | 第52-55页 |
4.5 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梁-柱-板节点抗剪分析模型 | 第57-72页 |
5.1 概述 | 第57页 |
5.2 梁-柱-板节点受力模型分析 | 第57-61页 |
5.3 梁-柱-板节点抗剪强度分析模型 | 第61-70页 |
5.3.1 软化拉杆-压杆模型介绍 | 第61-66页 |
5.3.2 梁-柱-板节点破坏特点 | 第66-68页 |
5.3.3 改进软化拉杆-压杆模型 | 第68-70页 |
5.4 梁-柱-板节点抗剪强度分析模型验证 | 第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