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硕士研究生 | 第11页 |
2.学习投入 | 第11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学习投入的内涵及结构研究 | 第11-14页 |
2.学习投入的测量研究 | 第14-17页 |
3.学习投入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4.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9-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研究内容 | 第19页 |
3.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一)当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二)学生参与理论 | 第22-23页 |
1.阿斯汀“学生参与”理论 | 第22页 |
2.丁托“学术和社会整合”理论 | 第22-23页 |
(三)学习投入理论 | 第23-25页 |
1.佩思“努力质量”理论 | 第23页 |
2.纽曼“学生投入”理论 | 第23-24页 |
3.乔治·库“学习性投入” | 第24-25页 |
(四)三大理论与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研究的关联 | 第25-27页 |
三、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调查研究 | 第27-48页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7-31页 |
1.调查的目的 | 第27页 |
2.调查的对象 | 第27-28页 |
3.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第28-31页 |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描述统计 | 第31-39页 |
1.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总体描述 | 第31页 |
2.各题目总体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3.五个指标内部的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4.硕士研究生自我评价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三)个人背景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 第39-48页 |
1.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39-40页 |
2.年龄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0-42页 |
3.年级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2-43页 |
4.生源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3-44页 |
5.是否跨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4-45页 |
6.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5-46页 |
7.培养形式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第46-48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48-52页 |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水平偏低 | 第48-49页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挑战级别偏低 | 第49页 |
(三)硕士研究生师生互动偏低 | 第49-50页 |
(四)学生学习体验丰富程度偏低 | 第50页 |
(五)年级、专业和培养方式对学习投入影响显著 | 第50-51页 |
(六)学生自评得分较高 | 第51-52页 |
五、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的建议 | 第52-58页 |
(一)关注硕士研究生学习体验,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 | 第52-53页 |
1.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其学习过程 | 第52页 |
2.高校引入学习投入评价,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 | 第52-53页 |
(二)适度提高学业评价标准,增加学业挑战难度 | 第53-54页 |
1.培养过程要贯穿学术标准和学术精神 | 第53页 |
2.严格高校教学环节的管理 | 第53-54页 |
3.严格学位授予的要求 | 第54页 |
(三)建立研讨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 第54-55页 |
1.树立互动式教学理念 | 第54-55页 |
2.建立研讨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 | 第55页 |
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 第55页 |
(四)加强师生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 | 第55-56页 |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方式,扩宽沟通渠道 | 第55-56页 |
2.健全师生定期沟通制度 | 第56页 |
3.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 | 第56页 |
(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精细化管理 | 第56-58页 |
1.针对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 | 第56-57页 |
2.针对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 第57页 |
3.针对不同培养方式的硕士研究生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