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绿色交通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绿色交通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绿色交通评价基础 | 第18-26页 |
2.1 绿色交通概念 | 第18-22页 |
2.1.1 绿色交通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19页 |
2.1.2 绿色交通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1.3 绿色交通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2 传统交通评价与绿色交通评价 | 第22-23页 |
2.2.1 传统交通评价的不足 | 第22页 |
2.2.2 绿色交通评价的优点 | 第22-23页 |
2.3 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评价基础 | 第23-25页 |
2.3.1 评价前提 | 第23页 |
2.3.2 评价内容 | 第23-24页 |
2.3.3 评价流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6-41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26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6-27页 |
3.3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计算 | 第27-40页 |
3.3.1 绿色交通评价层次结构体系的建立 | 第27-30页 |
3.3.2 交通出行者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3.3.3 交通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 第32-34页 |
3.3.4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3.3.5 交通管理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3.3.6 资源环境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3.3.7 经济社会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模型建立 | 第41-55页 |
4.1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 第41-43页 |
4.1.1 评价方法分析 | 第41-42页 |
4.1.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42-43页 |
4.2 基于云物元的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模型建立 | 第43-54页 |
4.2.1 云物元理论介绍 | 第43-45页 |
4.2.2 确定评价模型 | 第45-46页 |
4.2.3 确定标准云 | 第46-47页 |
4.2.4 确定待评物元 | 第47页 |
4.2.5 计算关联系数 | 第47页 |
4.2.6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7-53页 |
4.2.7 计算综合关联度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第55-74页 |
5.1 河源市概况 | 第55-57页 |
5.1.1 河源市区位 | 第55-56页 |
5.1.2 河源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5.2 绿色交通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7-69页 |
5.2.1 评价基础资料的收集 | 第57-59页 |
5.2.2 评价标准云的确定 | 第59-60页 |
5.2.3 关联度的计算 | 第60-61页 |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1-67页 |
5.2.5 单向关联度计算及分析 | 第67-68页 |
5.2.6 综合关联度计算及评价等级确定 | 第68-69页 |
5.3 河源市绿色交通发展政策 | 第69-73页 |
5.3.1 公共交通政策 | 第70-71页 |
5.3.2 慢行交通政策 | 第71-72页 |
5.3.3 特色交通政策 | 第72页 |
5.3.4 智慧交通政策 | 第72页 |
5.3.5 可控交通政策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