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行车交通事故分析与仿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自行车事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汽车-自行车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16-31页 |
2.1 事故整体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 第16-19页 |
2.1.1 不同碰撞形态下的事故分布 | 第16-17页 |
2.1.2 不同车辆类型下的事故分布 | 第17页 |
2.1.3 不同时间段的事故分布 | 第17-18页 |
2.1.4 车辆第一接触位置分布 | 第18-19页 |
2.2 事故发生诱因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汽车驾驶员诱因统计 | 第19页 |
2.2.2 车辆性能诱因统计 | 第19-20页 |
2.2.3 环境状况诱因统计 | 第20-21页 |
2.3 自行车控制人损伤情况统计分析 | 第21-24页 |
2.3.1 潜在损失计算分析 | 第21-22页 |
2.3.2 损伤部位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3.3 损伤程度与事故因素交叉分析 | 第23-24页 |
2.4 自行车控制人伤亡风险研究 | 第24-30页 |
2.4.1 长头车伤亡风险模型 | 第25-26页 |
2.4.2 短头车伤亡风险模型 | 第26-27页 |
2.4.3 平头车伤亡风险模型 | 第27-28页 |
2.4.4 伤亡风险比对分析 | 第28-29页 |
2.4.5 基于自行车事故伤亡分析的建议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汽车-自行车碰撞仿真建模 | 第31-43页 |
3.1 PC-Crash软件简介 | 第31页 |
3.2 汽车-自行车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3.2.1 汽车模型的调用与设置 | 第31-32页 |
3.2.2 多刚体模型的二次开发 | 第32-36页 |
3.2.3 汽车-自行车碰撞模型搭建 | 第36-37页 |
3.3 汽车-自行车碰撞仿真模型准确性分析 | 第37-42页 |
3.3.1 汽车-骑行自行车碰撞模型验证 | 第37-40页 |
3.3.2 汽车-推行自行车碰撞模型验证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碰撞敏感参数对骑车人损伤影响的研究 | 第43-54页 |
4.1 汽车碰撞速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 不同碰撞形态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自行车不同速度与位置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轿车轮廓参数的影响 | 第48-53页 |
4.4.1 轿车轮廓参数正交试验分析 | 第49-50页 |
4.4.2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的轮廓参数优选 | 第50-52页 |
4.4.3 优选结果仿真试验验证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不同自行车控制状态下的碰撞特征研究 | 第54-70页 |
5.1 不同自行车控制状态下的碰撞特征 | 第54-61页 |
5.1.1 侧面碰撞形态下的碰撞特征 | 第54-57页 |
5.1.2 正面碰撞形态下的碰撞特征 | 第57-59页 |
5.1.3 追尾碰撞形态下的碰撞特征 | 第59-61页 |
5.2 碰撞指标与自行车控制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 第61-64页 |
5.2.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61页 |
5.2.2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5.2.3 组合试验设计情况 | 第62页 |
5.2.4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3 基于自行车事故的深入调查 | 第64-66页 |
5.3.1 控制人损伤特征统计分析 | 第65页 |
5.3.2 自行车损坏特征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5.4 自行车控制状态评判指标的确立与应用 | 第66-69页 |
5.4.1 评判指标的确立 | 第66-67页 |
5.4.2 评判指标真实案例应用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