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5页 |
1.2.1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考制度改革 | 第16-20页 |
2.1 高考制度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 第16-17页 |
2.1.1 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 | 第16页 |
2.1.2 改革深入阶段(1993年一1998年) | 第16页 |
2.1.3 全面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 | 第16-17页 |
2.2 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第17-18页 |
2.2.1 指导思想 | 第17页 |
2.2.2 总体目标 | 第17-18页 |
2.3 新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 | 第18-20页 |
2.3.1 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 第18页 |
2.3.2 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 第18页 |
2.3.3 改革试点进行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20-27页 |
3.1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 第20页 |
3.2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0-21页 |
3.3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21-23页 |
3.3.1 说理引导法 | 第21页 |
3.3.2 实践锻炼法 | 第21-22页 |
3.3.3 熏陶感染法 | 第22页 |
3.3.4 比较鉴别法 | 第22-23页 |
3.3.5 自我教育法 | 第23页 |
3.4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23-25页 |
3.4.1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 第23-24页 |
3.4.2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 第24-25页 |
3.4.3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 | 第25页 |
3.5 高考制度改革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辩证分析 | 第25-27页 |
3.5.1 两者环境的规范具有统一性 | 第25-26页 |
3.5.2 两者环境的构建具有可控性 | 第26页 |
3.5.3 两者受众群体和教育对象的同一性 | 第26页 |
3.5.4 两者对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主导性 | 第26-27页 |
第4章 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调查——以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200名高一学生为例 | 第27-30页 |
4.1 调查工具及其实施 | 第27页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4.3 调查结论 | 第29-30页 |
第5章 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冲击及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5.1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弱化 | 第30-31页 |
5.2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均衡加剧 | 第31页 |
5.3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难度加大 | 第31-32页 |
5.4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要求提高 | 第32-33页 |
第6章 高考改革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探索 | 第33-37页 |
6.1 加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33-34页 |
6.1.1 真正贯彻中学生素质教育,做到以人为本 | 第33页 |
6.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 第33-34页 |
6.1.3 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第34页 |
6.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思想政治课程 | 第34-35页 |
6.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4-35页 |
6.2.2 合理设置思想政治课程 | 第35页 |
6.3 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 | 第35-36页 |
6.3.1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 第35页 |
6.3.2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 第35-36页 |
6.4 拓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36-37页 |
6.4.1 将主动性交还给学生 | 第36页 |
6.4.2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