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7-8页 |
1.2 信道模型和容量 | 第8-10页 |
1.2.1 AGWN信道模型 | 第8-9页 |
1.2.2 信道容量 | 第9-10页 |
1.3 多进制LDPC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多进制LDPC码字构造 | 第10页 |
1.3.2 多进制LDPC码译码算法 | 第10-11页 |
1.3.3 多进制LDPC码的性能分析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LDPC码基本原理 | 第13-26页 |
2.1 线性分组码的原理 | 第13-16页 |
2.1.1 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 第13-15页 |
2.1.2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 第15-16页 |
2.2 有限域 | 第16-21页 |
2.2.1 有限域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本原元 | 第17-19页 |
2.2.3 扩展域GF(2~3) | 第19-21页 |
2.3 多进制LDPC码的表示 | 第21-25页 |
2.3.1 多进制LDPC码的校验矩阵表示 | 第21-22页 |
2.3.2 多进制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 第22-24页 |
2.3.3 多进制LDPC码的度分布表示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码字构造 | 第26-40页 |
3.1 QC-LDPC | 第26-30页 |
3.1.1 度分布设计 | 第27-28页 |
3.1.2 母矩阵设计 | 第28页 |
3.1.3 循环移位因子构造 | 第28-30页 |
3.2 多元LDPC码随机构造法 | 第30-33页 |
3.3 多元LDPC码结构化构造 | 第33-38页 |
3.3.1 第一类多元QC-LDPC码 | 第35-37页 |
3.3.2 第二类多元QC-LDPC码 | 第37-38页 |
3.4 多种码字的性能对比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多进制LDPC译码算法及改进 | 第40-50页 |
4.1 传统译码算法 | 第40-41页 |
4.1.1 二进制LDPC码的MS算法 | 第40页 |
4.1.2 多进制LDPC码的最小和算法 | 第40-41页 |
4.2 多进制LDPC码的扩展最小和算法 | 第41-47页 |
4.2.1 配置集的构造 | 第41-42页 |
4.2.2 EMS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4.2.3 EMS算法的译码算法流程 | 第44-45页 |
4.2.4 EMS算法的译码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45-47页 |
4.3 EMS算法改进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适用于BPSK系统的抗跳周LDPC码译码算法 | 第50-56页 |
5.1 LDPC迭代译码算法 | 第50-52页 |
5.1.1 BP译码算法 | 第50-51页 |
5.1.2 最小和译码算法 | 第51-52页 |
5.2 抗跳周LDPC译码算法 | 第52-53页 |
5.2.1 码字的约束条件 | 第52页 |
5.2.2 抗跳周译码算法 | 第52-53页 |
5.3 仿真结果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56-57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