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4-40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34页 |
2.1.1 基于融资理论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行为 | 第24-27页 |
2.1.2 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行为 | 第27-31页 |
2.1.3 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行为 | 第31-32页 |
2.1.4 基于风险投资的视角研究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 第32-34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34-37页 |
2.2.1 科技金融的内涵解读 | 第34-35页 |
2.2.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第35-36页 |
2.2.3 对科技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 | 第36-37页 |
2.2.4 科技与金融融合方式的研究 | 第37页 |
2.3 文献评述:共识和遗留的问题 | 第37-40页 |
2.3.1 形成的共识 | 第37-38页 |
2.3.2 遗留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科技与金融的理论关系剖析 | 第40-63页 |
3.1 科技与金融 | 第40-43页 |
3.1.1 金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 第40-42页 |
3.1.2 科技与金融的关系 | 第42-43页 |
3.2 科技与金融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广东省的计量分析 | 第43-48页 |
3.2.1 计量方法、变量和数据说明 | 第43-45页 |
3.2.2 单位根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 | 第45-47页 |
3.2.3 脉冲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7-48页 |
3.3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内涵、特征与功能 | 第48-55页 |
3.3.1 科技金融的内涵 | 第49-51页 |
3.3.2 科技金融的特征 | 第51-53页 |
3.3.3 科技金融的功能 | 第53-55页 |
3.4 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框架: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 第55-57页 |
3.4.1 资本主导模式 | 第55-56页 |
3.4.2 政府主导模式 | 第56页 |
3.4.3 社会主导模式 | 第56-57页 |
3.5 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内生演进:科技金融创新体系 | 第57-59页 |
3.5.1 政府及其它公共部门 | 第58页 |
3.5.2 金融服务机构 | 第58页 |
3.5.3 高新技术企业 | 第58-59页 |
3.5.4 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 第59页 |
3.6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基于制度设计视角的简单分析 | 第59-62页 |
3.6.1 基本模型 | 第59-60页 |
3.6.2 均衡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3.6.3 简短评述 | 第61-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资源配置的现实基础 | 第63-97页 |
4.1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构成状况考察 | 第63-69页 |
4.1.1 中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现状、演变趋势及国际比较 | 第64-65页 |
4.1.2 中国科技研发经费的构成状况分析 | 第65-67页 |
4.1.3 中国科技成果构成状况分析 | 第67-69页 |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考察 | 第69-75页 |
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 | 第69-72页 |
4.2.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72-75页 |
4.3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行为分析:基于契约理论的研究 | 第75-82页 |
4.3.1 基本模型 | 第75-77页 |
4.3.2 假设 | 第77页 |
4.3.3 模型的求解 | 第77-81页 |
4.3.4 简短评述 | 第81-82页 |
4.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82-92页 |
4.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82-84页 |
4.4.2 实证模型和变量说明 | 第84-85页 |
4.4.3 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 第85页 |
4.4.4 模型估计结果 | 第85-88页 |
4.4.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88-89页 |
4.4.6“中部崛起”对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分析 | 第89-92页 |
4.4.7 简短评述 | 第92页 |
4.5 对发展科技金融的启示 | 第92-95页 |
4.5.1 评述性总结 | 第93页 |
4.5.2 对科技金融发展的启示 | 第93-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 第97-119页 |
5.1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考察 | 第97-106页 |
5.1.1 中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轨迹 | 第98-99页 |
5.1.2 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99-103页 |
5.1.3 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障碍 | 第103-106页 |
5.2 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106-112页 |
5.2.1 美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106-108页 |
5.2.2 日本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108-109页 |
5.2.3 韩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109-111页 |
5.2.4 以色列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111-112页 |
5.2.5 澳大利亚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112页 |
5.3 国际发展经验的本土化改造及中国科技金融体系创新思路 | 第112-118页 |
5.3.1 国际发展经验的总结 | 第113-114页 |
5.3.2 国际发展经验的本土化改造 | 第114-116页 |
5.3.3 中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创新思路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探究之一:试论科技支行向科技银行的转变 | 第119-148页 |
6.1 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 | 第119-125页 |
6.1.1 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120-122页 |
6.1.2 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困境 | 第122-125页 |
6.2 中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5-128页 |
6.2.1 从硅谷银行看科技银行的发展趋势 | 第125-126页 |
6.2.2 中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第126-128页 |
6.3 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模式选择 | 第128-131页 |
6.3.1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具体取向 | 第128-130页 |
6.3.2 外部支撑体系构建 | 第130-131页 |
6.4 中国科技支行向科技银行转变的盈利模式创新 | 第131-137页 |
6.4.1 现有科技银行产品创新模式的探讨 | 第131-133页 |
6.4.2 不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 | 第133页 |
6.4.3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银行盈利模式创新 | 第133-137页 |
6.5 中国科技支行向科技银行转变的监管研究 | 第137-146页 |
6.5.1 科技银行监管研究之一: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 | 第137-142页 |
6.5.2 科技银行监管研究之二:主银行制度 | 第142-144页 |
6.5.3 科技银行监管研究之三 :对科技银行的监管 | 第144-14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探究之二:试论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重构 | 第148-173页 |
7.1 科技资本市场概述 | 第148-152页 |
7.1.1 科技资本市场的内涵 | 第149-150页 |
7.1.2 科技资本市场的分类 | 第150-151页 |
7.1.3 科技资本市场与科技金融的关系 | 第151-152页 |
7.2 中国科技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比较分析 | 第152-158页 |
7.2.1 与美国科技资本市场的比较 | 第152-154页 |
7.2.2 中国科技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第154-155页 |
7.2.3 中国科技资本市场的问题 | 第155-158页 |
7.3 中国建立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内涵和必要性 | 第158-161页 |
7.3.1 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内涵 | 第159-160页 |
7.3.2 建立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第160-161页 |
7.4 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体系创新 | 第161-168页 |
7.4.1 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的创新模式选择 | 第161-163页 |
7.4.2 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创新的制度安排基础 | 第163-165页 |
7.4.3 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创新的制度构建 | 第165-168页 |
7.5 中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体系创新的对策 | 第168-171页 |
7.5.1 政府角色定位 | 第168-169页 |
7.5.2 多样化的产品创新和设计 | 第169-170页 |
7.5.3 转板机制的完善 | 第170-171页 |
7.5.4 场外市场的改革 | 第17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3-179页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173-176页 |
8.1.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3-174页 |
8.1.2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74-176页 |
8.2 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76-179页 |
8.2.1 启发 | 第176-177页 |
8.2.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附件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