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水力学论文--水力理论、计算、实验论文--水流论文

阶梯水流的水力与绕流特性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9页
        1.1.1 地下空间发展现状第14-15页
        1.1.2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第15页
        1.1.3 地下空间水侵事件第15-19页
        1.1.4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9页
    1.2 阶梯水气流研究现状第19-28页
        1.2.1 人行阶梯水流第20-22页
        1.2.2 阶梯水气两相流第22-25页
        1.2.3 阶梯与平坡明渠柱体绕流第25-27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3.2 论文的创新点第30-31页
2. 掺气水流理论研究第31-49页
    2.1 阶梯水流掺气现象第31页
    2.2 水流掺气的原理第31-33页
    2.3 掺气水流的运动规律第33-37页
        2.3.1 含清水层的掺气水流第33-35页
        2.3.2 不含清水层掺气水流第35-37页
    2.4 单水气交界面的扩散方程第37-39页
    2.5 两个水气交界面的扩散方程第39-44页
    2.6 掺气水流水力特性参数第44-48页
        2.6.1 平均掺气浓度第44-45页
        2.6.2 水气混合深度第45页
        2.6.3 纯水相深度第45-46页
        2.6.4 水气混合速度第46页
        2.6.5 水流的携气量第46-48页
    2.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3. 阶梯水流的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第49-66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物理模型设计第49-50页
        3.2.1 模型几何尺寸第49-50页
        3.2.2 相似准则与相似比尺第50页
    3.3 物理模型装置与试验工况第50-54页
        3.3.1 物理模型装置第50-51页
        3.3.2 试验测量仪器第51-53页
        3.3.3 试验工况及参数第53-54页
    3.4 地面积水深度与入侵流量关系第54-55页
    3.5 阶梯水流流态第55-58页
        3.5.1 阶梯上水流流态第55-56页
        3.5.2 阶梯平台挑流特性第56-57页
        3.5.3 阶梯平台挑流空腔内压强第57-58页
    3.6 阶梯水流的水力特性第58-65页
        3.6.1 台阶上水流的横向断面掺气浓度分布第58-60页
        3.6.2 平台出口断面的掺气浓度分布第60页
        3.6.3 挑流水舌的掺气浓度分布与携气量第60-63页
        3.6.4 平均掺气浓度第63页
        3.6.5 水气混合深度、净水深和净水流速第63-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4. 阶梯水流流场的数值模拟第66-87页
    4.1 阶梯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第66-69页
        4.1.1 阶梯水流数值模型的选择第66页
        4.1.2 VOF方法第66-67页
        4.1.3 Realizable k-ε模型第67-68页
        4.1.4 模型求解方法第68-69页
    4.2 数值模型建模与验证第69-74页
        4.2.1 模型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第69页
        4.2.2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69-70页
        4.2.3 数值模型验证第70-74页
    4.3 数值模型计算工况第74-76页
    4.4 中间休息平台对流场及安全撤离的影响第76-77页
    4.5 阶梯坡度对流态及安全撤离的影响第77-78页
    4.6 阶梯形态对流态及安全撤离的影响第78-85页
    4.7 本章小结第85-87页
5. 阶梯水流绕流特性试验第87-111页
    5.1 绕流试验工况第87-89页
    5.2 突出自由液面的柱体绕流作用力测量技术第89-99页
        5.2.1 测力装置测量原理第90-93页
        5.2.2 测量装置测量精度校核第93-99页
    5.3 单柱体绕流试验第99-102页
        5.3.1 柱体受到的作用力第99-100页
        5.3.2 中间休息平台影响第100页
        5.3.3 台阶踢面水平距离影响第100-102页
    5.4 阶梯上多柱体绕流第102-106页
        5.4.1 阶梯上并排柱体绕流第102页
        5.4.2 阶梯上串联柱体绕流试验第102-105页
        5.4.3 阶梯上错列柱体绕流第105-106页
    5.5 阶梯上柱体的绕流阻力系数第106-109页
        5.5.1 阶梯上单柱体绕流阻力系数第106-107页
        5.5.2 阶梯上并排体绕流阻力系数第107页
        5.5.3 阶梯上串联柱体的绕流阻力系数第107-108页
        5.5.4 阶梯上错位柱体的绕流阻力系数第108-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结论第111-112页
    6.2 研究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附录一:图表索引第126-130页
附录二:文中主要符号说明第130-132页
作者简历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菜蛾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及两株细菌的杀虫活性研究
下一篇: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