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热带气旋活动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1.2.2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强度 | 第14-16页 |
1.2.3 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 | 第16-18页 |
1.2.4 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 | 第18-20页 |
1.2.5 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 | 第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2 数据及方法介绍 | 第23-29页 |
2.1 数据资料介绍 | 第23-25页 |
2.1.1 热带气旋资料 | 第23页 |
2.1.2 再分析资料 | 第23-25页 |
2.2 计算方法介绍 | 第25-28页 |
2.2.1 曼-肯德尔(Mann-Kendall)检验 | 第25页 |
2.2.2 t-检验 | 第25-26页 |
2.2.3 勒帕热检验(Lepage test) | 第26-27页 |
2.2.4 热带气旋能量耗散指数 | 第27页 |
2.2.5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 | 第27-28页 |
2.3 模式介绍 | 第28-29页 |
3 北印度洋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 | 第29-57页 |
3.1 基本气候特征 | 第30-32页 |
3.1.1 生成数量和强度 | 第30-31页 |
3.1.2 生成位置与路径 | 第31-32页 |
3.2 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 | 第32-34页 |
3.2.1 能量耗散指数 | 第32页 |
3.2.2 热带气旋个数、强度及平均生命史 | 第32-34页 |
3.3 最大潜在强度与垂直风切变 | 第34-38页 |
3.3.1 热带气旋平均生成日期 | 第35-36页 |
3.3.2 最大潜在强度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3 垂直风切变的变化 | 第37-38页 |
3.4 潜在生成指数 | 第38-41页 |
3.4.1 峰值时间的变化 | 第39页 |
3.4.2 背景环流变化 | 第39-41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3.5.1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5.2 问题与讨论 | 第42-43页 |
3.6 本章附图 | 第43-57页 |
4 西北太平洋 5 月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 | 第57-86页 |
4.1 基本气候特征 | 第58-59页 |
4.1.1 生成数量和强度 | 第58页 |
4.1.2 生成位置与路径 | 第58-59页 |
4.2 5 月份热带气旋活动的加强 | 第59-60页 |
4.2.1 热带气旋能量耗散指数 | 第59页 |
4.2.2 热带气旋个数、强度及平均生命史 | 第59-60页 |
4.3 大尺度环境因素的年代际突变 | 第60-64页 |
4.3.1 GPI 的变化 | 第60-61页 |
4.3.2 GPI*的变化 | 第61-62页 |
4.3.3 最大潜在强度与垂直风切变的变化 | 第62-64页 |
4.4 背景环流的变化 | 第64-65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65-68页 |
4.5.1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5.2 问题与讨论 | 第66-68页 |
4.6 本章附图 | 第68-86页 |
5 背景环流变化机制探讨 | 第86-102页 |
5.1 背景环流突变的基本特征 | 第87-88页 |
5.2 海陆温差变化的作用 | 第88-89页 |
5.3 太平洋海温变化的作用 | 第89页 |
5.4 数值试验 | 第89-91页 |
5.4.1 实验设计 | 第89-90页 |
5.4.2 海陆温差的作用 | 第90页 |
5.4.3 太平洋海温的作用 | 第90-91页 |
5.4.4 海陆温差与太平洋海温的共同作用 | 第91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91-93页 |
5.5.1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5.2 问题与讨论 | 第92-93页 |
附图 | 第93-10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问题和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