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

江西水稻土氮形态与抗蚀性关系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概述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1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0-1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2 技术路线第11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1-1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第12-1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2页
    2.2 实验设计第12-16页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12-13页
        2.2.2 实验项目及其测定方法第13-14页
        2.2.3 土壤抗蚀性指标选择及计算第14-15页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5-16页
第三章 水稻土的不同氮形态研究分析第16-21页
    3.1 水稻土与起源土不同氮形态含量分布第16-17页
    3.2 水稻土不同氮形态含量的影响因素第17-20页
        3.2.1 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不同氮形态含量的比较第17-18页
        3.2.2 不同耕作年限下水稻土不同氮形态含量的比较第18页
        3.2.3 赣江流域上下游水稻土氮形态含量比较第18-20页
    3.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四章 水稻土抗蚀性及其与不同氮形态的相关分析第21-29页
    4.1 水稻土抗蚀性分析第21-23页
    4.2 水稻土抗蚀性与不同氮形态的相关分析第23-27页
    4.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五章 江西水稻土氮素形态与抗蚀性的生态文明意义第29-31页
    5.1 江西水稻土氮素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9-30页
    5.2 防治措施第30-3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31-32页
    6.1 结论第31页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31-32页
附录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7页
后记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丘陵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以赣州为例
下一篇:江西水稻土发生层活性有机碳及其生态文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