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江西水稻土发生层活性有机碳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4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进展第8-11页
        1.2.1 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进展第8-9页
        1.2.2 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9-10页
        1.2.3 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1-12页
    1.4 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1.4.1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第12-13页
        1.4.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二章 江西省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第14-22页
    2.1 研究样地概况第14-15页
        2.1.1 研究地概况第14页
        2.1.2 土样采集及处理第14-1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5-20页
        2.2.1 不同耕作年限及母质发育下有机碳分布第15-16页
        2.2.2 不同耕作年限下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第16-18页
        2.2.3 不同母质发育下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第18-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三章 江西省土壤诊断特性对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22-34页
    3.1 江西省水稻土土类的划分第22页
        3.1.1 土壤主要发生学特征第22页
        3.1.2 颗粒组成与土壤粘化特性第22页
        3.1.3 游离氧化铁的分布特征第22页
    3.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定第22-23页
    3.3 土壤系统分类类别的确定第23-24页
    3.4 不同土类下诊断特性对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4-25页
    3.5 江西省水稻土诊断特性对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5-31页
        3.5.1 土壤pH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6-27页
        3.5.2 土壤容重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7-28页
        3.5.3 土壤游离氧化铁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8-29页
        3.5.4 土壤黏粒含量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29-30页
        3.5.5 土壤中粉粒含量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30-31页
        3.5.6 土壤粗粉粒含量对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第31页
    3.6 江西省水稻土诊断特性与各活性有机碳组分间的相关性第31-32页
    3.7 水稻土下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比率和总有机碳的相关性第32-33页
    3.8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第34-37页
    4.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第34-35页
    4.2 解决措施第35-37页
        4.2.1 改善产业结构第35页
        4.2.2 水稻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第35-36页
        4.2.3 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第36-3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37-38页
    5.1 研究结论第37页
    5.2 研究特色第37-38页
附录第38-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水稻土氮形态与抗蚀性关系及其生态文明意义
下一篇: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以邱集煤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