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国家对乡村环境建设的重视 | 第8页 |
1.1.2 “美丽乡村”建设 | 第8页 |
1.1.3 城乡二元结构失衡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创新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4.2 现场踏勘法 | 第11页 |
1.4.3 熵权TOPSIS模型 | 第11-12页 |
1.4.4 GIS空间分析法 | 第12页 |
1.4.5 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 第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乡村人居环境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2.1 乡村人居环境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2.1.1 乡村 | 第13页 |
2.1.2 人居环境 | 第13页 |
2.1.3 乡村人居环境 | 第13-15页 |
2.2 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2.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1.1 乡村地理 | 第15页 |
2.2.1.2 乡村发展 | 第15-16页 |
2.2.1.3 乡村转型 | 第16-17页 |
2.2.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2.2.1 乡村人居环境的建筑学研究 | 第17页 |
2.2.2.2 乡村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 | 第17-18页 |
2.2.2.3 乡村人居环境的社会政治学研究 | 第18-21页 |
2.3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关实践 | 第21-28页 |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 第21-25页 |
2.3.1.1 日本乡村——村镇综合建设 | 第21-22页 |
2.3.1.2 韩国乡村——新村运动 | 第22页 |
2.3.1.3 印度乡村——乡村发展计划 | 第22页 |
2.3.1.4 德国乡村——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 | 第22-23页 |
2.3.1.5 英国乡村——乡村发展战略 | 第23页 |
2.3.1.6 美国乡村——“无政府”下的秩序 | 第23-24页 |
2.3.1.7 法国乡村——城乡统筹的乡村开发 | 第24页 |
2.3.1.8 小结 | 第24-25页 |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 第25-28页 |
2.3.2.1 郝堂村——画出来的美丽乡村 | 第25页 |
2.3.2.2 浙江省的“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 第25-27页 |
2.3.2.2 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规划 | 第27页 |
2.3.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 第28-34页 |
3.1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1 南方丘陵地区地域特点 | 第28页 |
3.1.2 南方丘陵地区研究意义 | 第28页 |
3.1.3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3.2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1 赣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2 赣州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3.3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4页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3.3.2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3-34页 |
第4章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 第34-52页 |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 | 第34页 |
4.2 熵权TOPSIS模型和具体演算过程 | 第34-35页 |
4.2.1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4-35页 |
4.2.2 运用TOPSIS法进行方案优劣排序 | 第35页 |
4.3 赣州近15年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51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6页 |
4.3.3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总得分的计算和排序 | 第36-42页 |
4.3.4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 第42-47页 |
4.3.5 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4.3.6 赣州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形成机制分析 | 第48-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案例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对策 | 第52-57页 |
5.1 社会文化分区优化对策 | 第52-53页 |
5.2 基础设施优化对策 | 第53页 |
5.3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 | 第53-54页 |
5.4 生态环境分区优化对策 | 第54-55页 |
5.5 经济环境分区优化对策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