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的文书理论与实践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一、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和政治历程 | 第7-14页 |
(一)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 | 第7-12页 |
(二) 真德秀的政治历程 | 第12-14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真德秀文书的文种体式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上行公文研究 | 第18-24页 |
第二节 下行公文研究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其它文书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真德秀文书的思想内容 | 第29-44页 |
第一节 军事外交思想 | 第29-34页 |
一、不主张用兵,支持休战 | 第30-31页 |
二、反对纳贡称臣,主张树立国家尊严 | 第31-33页 |
三、主张修德行政以休养生息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用人思想 | 第34-39页 |
一、主张广开言路,鼓励士大夫参政议政 | 第35-36页 |
二、用忠贤、远奸邪 | 第36-38页 |
三、严选官吏、整顿吏治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民生理念 | 第39-44页 |
一、体察民情、宽待百姓 | 第39-40页 |
二、改革楮币,抑制物价 | 第40-42页 |
三、赈济灾害,减免赋税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真德秀文书的写作技巧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引经据典,论据充分 | 第44-48页 |
一、多用暗引,将典故与文章融为一体 | 第44-45页 |
二、喜用近世典故,尤其是宋人故事 | 第45-46页 |
三、同一典故反复使用,从不同角度论证 | 第46-47页 |
四、善用多个典故对比论证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巧用修辞,增强感染力 | 第48-51页 |
一、正反对比,增强说服力 | 第48-50页 |
二、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 第50页 |
三、巧用类比,推理论证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注重文气,增强文势 | 第51-56页 |
一、盛大恢宏之气 | 第51-52页 |
二、刚直不阿之气 | 第52-54页 |
三、不满苟安的复国志气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真德秀的文书创作论 | 第56-67页 |
第一节 文道观 | 第56-60页 |
一、“德”本“文”末观 | 第56-57页 |
二、注重社会实际功用 | 第57-59页 |
三、尊重“文”的独特性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风格论 | 第60-64页 |
一、认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有很大关系 | 第60-61页 |
二、总体上崇尚古朴自然的文章风格 | 第61-62页 |
三、关注不同文体风格的细微差别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方法论 | 第64-67页 |
一、为文需先“养气” | 第64-65页 |
二、将“气”定义为道德心性 | 第65页 |
三、“反求之身心”以得性情之正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文章正宗》研究 | 第67-84页 |
第一节 《文章正宗》的编选宗旨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文章正宗》的编选体例 | 第71-74页 |
一、“序题”统领文体学思想 | 第71-72页 |
二、化繁为简、仅分四目 | 第72-73页 |
三、自上而下,详古略今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文章正宗》的选文观与文论思想 | 第74-80页 |
一、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 | 第74-76页 |
二、重视文章的义理道德 | 第76-78页 |
三、崇古宗经的选学观 | 第78-79页 |
四、摈弃辞藻的选学观 | 第79-80页 |
第四节 《文章正宗》在文章学史上的地位 | 第80-84页 |
一、初步奠定了文章选集的编选体例 | 第80-81页 |
二、激起了后世选学家对《左传》的重视 | 第81-83页 |
三、促进了文书的发展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真德秀文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 第84-92页 |
第一节 在宋代文书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对明清文书学的影响 | 第86-92页 |
一、统治者对文书思想进行规范 | 第86-88页 |
二、《文章正宗》被作为庶吉士教习的教材 | 第88-90页 |
三、对清代“桐城派”的影响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