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各类型航空器论文--短距和垂直升降航空器论文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总体方案设计及操纵机构力学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高速直升机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高速直升机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内高速直升机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共轴式直升机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国外共轴式直升机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2 国内共轴式直升机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共轴式直升机操纵机构研究概况第22-23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3-24页
2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总体方案确定第24-31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设计指标及要求第24页
    2.3 直升机构型方案设计第24-26页
        2.3.1 直升机结构布局设计第24-25页
        2.3.2 操纵机理第25页
        2.3.3 共轴式双旋翼布局特性第25-26页
    2.4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要参数的确定第26-29页
        2.4.1 直升机的总重第26-27页
        2.4.2 桨盘载荷第27页
        2.4.3 功率载荷第27-28页
        2.4.4 桨尖速度第28页
        2.4.5 桨叶宽度和桨叶平面形状第28页
        2.4.6 旋翼桨叶数目的选择第28-29页
        2.4.7 旋翼实度第29页
    2.5 发动机的选择第29-30页
    2.6 翼型的确定第30页
    2.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和操纵系统零部件设计第31-44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传动系统的设计第31-39页
        3.2.1 主旋翼减速器型式的确定第31-32页
        3.2.2 主旋翼减速器带传动模块设计第32-34页
        3.2.3 单向离合器的确定第34-35页
        3.2.4 主旋翼减速器锥齿轮模块设计第35-37页
        3.2.5 推进系统减速器设计第37-39页
    3.3 操纵系统设计第39-43页
        3.3.1 主旋翼操纵系统第39-40页
        3.3.2 推进系统电机设计第40-42页
        3.3.3 推进螺旋楽操纵系统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纵机构静力学分析第44-58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作机构工作原理第44页
    4.3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纵系统受力分析第44-51页
        4.3.1 旋翼系统受力分析第44-48页
        4.3.2 变距拉杆受力分析第48-50页
        4.3.3 自动倾斜器受力第50-51页
        4.3.4 伺服舵机负载分析第51页
    4.4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纵机构静力仿真及分析第51-57页
        4.4.1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纵系统仿真参数第51-52页
        4.4.2 操纵机构静力学仿真分析第52-56页
        4.4.3 主旋翼操纵机构关键零件有限元分析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高速共轴式直升机主旋翼操纵系统动力学测试系统设计第58-72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桨距角测量第58-63页
        5.2.1 桨距角测量方案设计第58-59页
        5.2.2 桨距角测量系统硬件设计第59-61页
        5.2.3 桨距角测量系统软件设计第61-62页
        5.2.4 桨距角测量系统实验第62-63页
    5.3 旋翼桨叶铰链力矩测量第63-66页
        5.3.1 桨叶铰链力矩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第64-65页
        5.3.2 桨距力矩测量系统实验第65-66页
    5.4 转速和方位角测量第66-71页
        5.4.1 转速和方位角测量系统方案设计第66-67页
        5.4.2 旋变工作原理第67-69页
        5.4.3 转速和方位角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第69-70页
        5.4.4 转速和方位角测量系统实验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6 总结和展望第72-75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72-73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73页
    6.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沥青混合料损伤愈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产品外观形态解构的感性意象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