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夫妻债务基本理论 | 第12-21页 |
一、 夫妻债务与夫妻财产制 | 第12-13页 |
(一) 夫妻债务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内容 | 第12-13页 |
(二) 夫妻债务与不同类型的夫妻财产制 | 第13页 |
二、 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基本认识 | 第13-18页 |
(一) 我国法学界对夫妻共同债务的不同界定及评析 | 第13-15页 |
(二) 笔者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定义 | 第15-16页 |
(三) 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三、 对夫妻个人债务的基本认识 | 第18-21页 |
(一) 学界对夫妻个人债务概念的界定及评析 | 第18-19页 |
(二) 笔者对夫妻个人债务的定义 | 第19页 |
(三) 夫妻个人债务的法律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夫妻债务的性质认定 | 第21-36页 |
一、 夫妻债务的性质认定标准 | 第21-23页 |
(一) 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 | 第22页 |
(二) 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 | 第22-23页 |
二、 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 | 第23-29页 |
(一) 对部分地区、国家夫妻共同债务范围的立法考察 | 第23-25页 |
(二)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范围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25-29页 |
三、 夫妻个人债务的范围 | 第29-32页 |
(一) 对部分地区、国家夫妻个人债务范围的立法考察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夫妻个人债务范围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30-32页 |
四、 对性质认定有争议的一些债务的探讨 | 第32-36页 |
(一) 因抚养、赡养形成的债务 | 第32-34页 |
(二) 因教育培训等智力投资形成的债务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夫妻债务的清偿 | 第36-41页 |
一、 夫妻债务清偿的意义与内容 | 第36页 |
二、 对部门地区、国家夫妻债务清偿的立法考察 | 第36-39页 |
(一) 澳门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36-38页 |
(二) 瑞士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38-39页 |
三、 我国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39-41页 |
(一) 我国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 | 第39页 |
(二) 对我国夫妻债务清偿法律规定的评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夫妻债务立法的完善建议 | 第41-51页 |
一、 夫妻债务立法需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 | 第41-43页 |
(一) 交易安全 | 第41-42页 |
(二) 交易安全与夫妻中非举债方利益的平衡 | 第42-43页 |
二、 完善我国夫妻债务性质认定立法的建议 | 第43-47页 |
(一) 以夫妻财产制为依托,明确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范围 | 第43页 |
(二) 完善日常家事代理制度 | 第43-45页 |
(三) 确立分居期间债务认定制度 | 第45-46页 |
(四)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46页 |
(五) 确立债权人的注意义务 | 第46-47页 |
三、 完善我国夫妻债务清偿立法的建议 | 第47-51页 |
(一) 完善婚内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制度 | 第47-49页 |
(二) 建立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之间的补偿制度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