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科技人才竞争力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3.简短评价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1.科技人力资源 | 第17-18页 |
2.科技人才及其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关系 | 第18页 |
3.科技人才竞争力 | 第18-19页 |
(二)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1.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2.人才流动理论 | 第19-21页 |
3.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21页 |
二、延安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现状 | 第21-24页 |
(一)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 第21-22页 |
1.科技人才的总量 | 第21-22页 |
2.科技人才的稳定性 | 第22页 |
(二)科技人才投入现状 | 第22-23页 |
(三)科技人才产出现状 | 第23-24页 |
1.科研成果 | 第23页 |
2.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数量及金额 | 第23-24页 |
(四)科技人才环境现状 | 第24页 |
三、延安市科技人才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24-39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7页 |
1.科技人才资源的评价指标 | 第26页 |
2.科技人才投入的评价指标 | 第26页 |
3.科技人才产出的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4.科技人才环境的评价指标 | 第27页 |
(三)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7-28页 |
(四)科技人才竞争力的评价 | 第28-36页 |
1.科技人才资源竞争力的评价 | 第28-31页 |
2.科技人才投入竞争力的评价 | 第31-32页 |
3.科技人才产出竞争力的评价 | 第32-34页 |
4.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的评价 | 第34-36页 |
(五)研究结论及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1.研究结论 | 第36-38页 |
2.成因分析 | 第38-39页 |
四、延安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一)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 第39-40页 |
1.强化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 | 第39-40页 |
2.提高科技资源统筹服务能力 | 第40页 |
3.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第40页 |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2页 |
1.优化科技人才的培育 | 第41页 |
2.拓宽科技人才的引进渠道 | 第41-42页 |
3.促进科技人才柔性流动 | 第42页 |
(三)激发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 第42-45页 |
1.科研环境激励 | 第42-43页 |
2.评价制度激励 | 第43页 |
3.福利保障激励 | 第43页 |
4.知识产权保障激励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