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钢桁梁桥顶推施工过程受力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国内外的发展 | 第9-10页 |
1.2.1 国外的发展 | 第9页 |
1.2.2 国内的发展 | 第9-10页 |
1.3 顶推施工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3.1 顶推施工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2 铁路大跨钢桁梁桥顶推技术研究 | 第12-26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2-15页 |
2.1.1 桥梁设计主要参数 | 第12页 |
2.1.2 桥梁主要材料 | 第12-13页 |
2.1.3 结构形式 | 第13-15页 |
2.2 顶推法简介 | 第15-18页 |
2.2.1 顶推法的分类 | 第15-16页 |
2.2.2 顶推法的优点 | 第16-17页 |
2.2.3 顶推法的缺点 | 第17页 |
2.2.4 顶推法的发展特点 | 第17-18页 |
2.3 顶推施工准备 | 第18-19页 |
2.3.1 总体架设方法 | 第18页 |
2.3.2 顶推总平面布置 | 第18-19页 |
2.3.3 顶推最大悬臂长度的确定 | 第19页 |
2.3.4 顶推装置和横向限位措施 | 第19页 |
2.4 顶推施工细部研究 | 第19-25页 |
2.4.1 导梁系统 | 第19-22页 |
2.4.2 滑道系统 | 第22-24页 |
2.4.3 牵引系统 | 第24页 |
2.4.4 其他辅助系统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铁路大跨钢桁梁桥顶推全过程受力分析 | 第26-46页 |
3.1 计算模型简介 | 第26-30页 |
3.1.1 模型概况 | 第26-27页 |
3.1.2 总体施工顺序 | 第27-30页 |
3.2 桥梁结构MIDAS有限元分析 | 第30-40页 |
3.2.1 各施工阶段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应力图 | 第30-34页 |
3.2.2 主梁部分杆件应力 | 第34-37页 |
3.2.3 导梁部分应力 | 第37-38页 |
3.2.4 桥梁结构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比较 | 第38-40页 |
3.3 顶推施工计算 | 第40-45页 |
3.3.1 水中临时支墩计算 | 第40-43页 |
3.3.2 混凝土下滑道梁计算 | 第43页 |
3.3.3 贝雷梁下滑道梁计算 | 第43-44页 |
3.3.4 横移千斤顶托架 | 第44页 |
3.3.5 横移滑道梁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铁路大跨钢桁梁桥施工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 第46-62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施工监控的意义及目标 | 第46-48页 |
4.2.1 施工监控的意义 | 第46页 |
4.2.2 施工监控目标 | 第46页 |
4.2.3 钢桁梁桥施工控制系统 | 第46-48页 |
4.3 施工监控主梁测试截面及测点总体布置 | 第48-52页 |
4.3.1 应力测试截面及测点布置 | 第48-51页 |
4.3.2 位移监测截面及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4.4 桁梁挠度以及预拱度 | 第52-54页 |
4.4.1 桁梁挠度 | 第52-53页 |
4.4.2 预拱度 | 第53-54页 |
4.5 大跨钢桁梁桥施工控制分析 | 第54-61页 |
4.5.1 线形控制分析 | 第54-58页 |
4.5.2 导梁部分节点位移 | 第58-59页 |
4.5.3 主梁部分节点位移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铁路大跨钢桁梁桥顶推过程中纠偏技术研究 | 第62-67页 |
5.1 概述 | 第62页 |
5.2 大跨钢桁梁桥顶推过程中产生偏离的主要因素 | 第62-63页 |
5.2.1 临时墩支座反力 | 第62页 |
5.2.2 钢桁梁在顶推过程中的挠度变形 | 第62页 |
5.2.3 钢桁梁梁体的应力大小 | 第62-63页 |
5.2.4 温度的影响 | 第63页 |
5.2.5 顶推牵引力的大小 | 第63页 |
5.3 钢桁梁桥顶推过程中的纠偏装置 | 第63-65页 |
5.3.1 常用装置 | 第63-64页 |
5.3.2 改良后的装置 | 第64页 |
5.3.3 黄韩侯铁路156m钢桁梁桥纠偏装置 | 第64-65页 |
5.4 顶推施工过程注意事项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