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 | 第8-9页 |
1.2 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1.3 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模型化研究 | 第10-11页 |
1.4 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 | 第11-18页 |
1.4.1 经验相干函数模型 | 第13-16页 |
1.4.2 半经验半理论相干函数模型 | 第16-18页 |
1.5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地震动空间变化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19-22页 |
2 地震动台阵资料及相干函数计算 | 第22-32页 |
2.1 地震动台阵资料 | 第22-26页 |
2.1.1 SMART 1 台阵资料 | 第22-24页 |
2.1.2 USGS Parkfield 台阵资料 | 第24-25页 |
2.1.3 ZG Xishan 台阵资料 | 第25-26页 |
2.2 地震动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2.2.1 地震动数据校正 | 第26-27页 |
2.2.2 时移估计和对齐加速度时程 | 第27-28页 |
2.3 谱函数估计 | 第28-29页 |
2.4 相干函数估计与平滑化处理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32-46页 |
3.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变化分析 | 第32页 |
3.2 自功率谱变化分析 | 第32-35页 |
3.3 相干函数随频率变化分析 | 第35-41页 |
3.3.1 SMART 1 台阵记录分析 | 第35-37页 |
3.3.2 USGS Parkfield 台阵记录分析 | 第37-38页 |
3.3.3 ZG Xishan 台阵记录分析 | 第38-39页 |
3.3.4 相干函数随频率变化特征的讨论 | 第39-41页 |
3.4 相干函数随距离变化分析 | 第41-44页 |
3.5 关于相干函数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地震动相干函数的模型化描述 | 第46-62页 |
4.1 相干函数模型化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2 各相干函数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48-55页 |
4.2.1 四种相干函数模型的对比 | 第48-50页 |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50-52页 |
4.2.3 基于不同台阵记录拟合的相干函数模型比较 | 第52-55页 |
4.3 相干函数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 第55-59页 |
4.3.1 基于台阵记录的参数拟合值 | 第56-58页 |
4.3.2 H-V Model 和 Qu Model 参数取值建议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5 多点输入地震动的实用化合成方法 | 第62-74页 |
5.1 谱密度矩阵估计及模型化描述 | 第62-65页 |
5.1.1 自谱密度估计 | 第63-64页 |
5.1.2 相干函数模型 | 第64页 |
5.1.3 视波速估计 | 第64-65页 |
5.1.4 互谱密度计算 | 第65页 |
5.2 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 | 第65-66页 |
5.3 考虑地震动非平稳的修正 | 第66-67页 |
5.4 多点地震动合成计算框架 | 第67-69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69-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语 | 第74-76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4-75页 |
6.2 本文工作的不足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A. Harichandran-Vanmarcke 模型和屈铁军模型参数拟合值 | 第83-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