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2页 |
2.1 学业拖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0-14页 |
2.1.1 学业拖延的概念 | 第10页 |
2.1.2 拖延的分类 | 第10-11页 |
2.1.3 拖延的成因 | 第11-12页 |
2.1.4 拖延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2.1.5 学习拖延的测评 | 第13-14页 |
2.2 成就动机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 第14-17页 |
2.2.1 成就动机的定义 | 第14-15页 |
2.2.2 成就动机理论 | 第15-16页 |
2.2.3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及现实效用 | 第16页 |
2.2.4 成就动机的测量 | 第16-17页 |
2.3 教师期望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 第17-20页 |
2.3.1 教师期望的定义 | 第17-18页 |
2.3.2 教师期望的研究历程 | 第18页 |
2.3.3 教师期望的模型简介 | 第18-19页 |
2.3.4 教师教师期望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3.5 教师期望的测量 | 第20页 |
2.4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5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2.6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1 教师期望的测量 | 第22页 |
3.2 外显成就动机的测量 | 第22页 |
3.3 内隐成就动机的测量 | 第22-23页 |
3.4 学业拖延的测量 | 第23页 |
3.5 研究过程 | 第23-24页 |
3.6 数据的初步整理 | 第24-26页 |
第4章 数据分析 | 第26-32页 |
4.1 内隐、外显成就动机的独立性分析 | 第26-27页 |
4.1.1 高中生内隐成就动机效应的存在 | 第26页 |
4.1.2 高中生内隐成就动机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4.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4.2.1 教师期望在被试变量上的差异 | 第27页 |
4.2.2 外显成就动机在被试变量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4.2.3 学业拖延在被试变量上的差异 | 第28页 |
4.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与中介效应检验 | 第28-32页 |
4.3.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4.3.2 教师期望、外显成就动机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及中介效应检验 | 第29-32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2-40页 |
5.1 内隐、外显成就动机的相互独立性 | 第32页 |
5.2 内隐成就动机与教师期望、学业拖延均无显著相关 | 第32页 |
5.3 中学生的教师期望特点分析 | 第32-34页 |
5.3.1 教师期望的总体特点 | 第32-33页 |
5.3.2 女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 第33页 |
5.3.3 担任班干的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学生 | 第33-34页 |
5.4 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 第34页 |
5.4.1 初中生成就动机的一般特性 | 第34页 |
5.4.2 担任班干的学生外显成就动机高于不担任班干的学生 | 第34页 |
5.5 中学生拖延现状 | 第34-35页 |
5.5.1 中学生拖延的总体情况 | 第34-35页 |
5.5.2 高中生学业拖延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 | 第35页 |
5.5.3 担任班干的学生的学业拖延水平显著低于不担任班干的学生 | 第35页 |
5.6 教师期望、外显成就动机和学业拖延两两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5.7 中学生外显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 | 第36-37页 |
5.8 教育的建议 | 第37-39页 |
5.8.1 形成正确的教师期望 | 第37-38页 |
5.8.2 教师应重视对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 第38页 |
5.8.3 教师应重视对班级环境的塑造 | 第38-39页 |
5.9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9-40页 |
5.9.1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 | 第39页 |
5.9.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9-4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