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生死疲劳》语言超常搭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 莫言小说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二) 超常搭配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4-15页 |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4-15页 |
(二)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5页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 | 第15-16页 |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五、课题研究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莫言及其作品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莫言概说 | 第18-23页 |
一、创作情况 | 第18-21页 |
二、文学成就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生死疲劳》概说 | 第23-27页 |
一、创作背景 | 第24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三、艺术价值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生死疲劳》词汇层面的超常搭配 | 第27-33页 |
第一节 词形的超常搭配 | 第27-30页 |
一、词语替换形成的超常搭配 | 第27-29页 |
二、词语拆分形成的超常搭配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词义的超常搭配 | 第30-33页 |
一、感情色彩的超常搭配 | 第30-31页 |
二、语体色彩的超常搭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生死疲劳》语法层面的超常搭配 | 第33-51页 |
第一节 词法的超常搭配 | 第33-34页 |
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第33页 |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 第33-34页 |
三、拟声词活用为动词 | 第34页 |
第二节 句法的超常搭配 | 第34-51页 |
一、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 | 第35-37页 |
二、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 | 第37-43页 |
三、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 | 第43-50页 |
四、述补结构的超常搭配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生死疲劳》超常搭配的成因探析 | 第51-58页 |
第一节 主观语境因素 | 第51-53页 |
一、生活经历 | 第51-52页 |
二、想象能力 | 第52页 |
三、习作风格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客观语境因素 | 第53-58页 |
一、社会环境 | 第54-55页 |
二、文化语境 | 第55-56页 |
三、写作主题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生死疲劳》超常搭配的功能 | 第58-65页 |
第一节 语用功能 | 第58-60页 |
一、化“潜”为“显” | 第58-59页 |
二、顺应语境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审美功能 | 第60-65页 |
一、神韵功能 | 第60-62页 |
二、弹性功能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