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叶绍翁与《四朝闻见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选题原因第9-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第11-13页
        1、古代研究成果第11-12页
        2、今人研究成果及特点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第13-15页
上篇 叶绍翁生平、交游及其学缘、著述第15-35页
    第一节 叶绍翁生平新考第15-22页
        一、叶绍翁籍贯第15-18页
        二、叶绍翁年寿第18-19页
        三、叶绍翁仕宦第19-21页
        四、叶绍翁退隐第21-22页
    第二节 叶绍翁交游考述第22-26页
        一、与官宦显贵的交往第22-25页
        二、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第25-26页
    第三节 叶绍翁学缘辨析第26-29页
        一、关于叶绍翁学缘的三种观点第26-28页
        二、叶绍翁学缘新见第28-29页
    第四节 叶绍翁史学思想探析第29-33页
        一、叶绍翁修史原则第29-31页
        二、叶绍翁修史立场第31-33页
    第五节 叶绍翁诗作述论第33-35页
        一、叶绍翁诗作简述第33-34页
        二、叶绍翁诗作辑佚第34-35页
中篇 《四朝闻见录》成书、版本及史料第35-53页
    第一节 《四朝闻见录》成书、版本与体例第35-41页
        一、《四朝闻见录》成书第35-37页
        二、《四朝闻见录》版本第37-39页
        三、“烦碎”说考辨—兼论《四朝闻见录》编纂体例第39-41页
    第二节 《四朝闻见录》史料来源第41-47页
        一、亲身经历第41-43页
        二、阅读所得第43-44页
        三、听人转述第44页
        四、转引他书第44-47页
    第三节 《四朝闻见录》史料为他书所收第47-49页
        一、为南宋同时代著述所引第47-49页
        二、为后世著述所引第49页
    第四节 《四朝闻见录》应用举例第49-53页
        一、辑佚第50页
        二、校勘第50-51页
        三、校注第51-53页
下篇 《四朝闻见录》所载宋代名物考——以绫纸为例第53-65页
    第一节 监贴绫纸补考第53-57页
        一、宋代监贴绫纸制度第53-55页
        二、宋代监贴绫纸功能第55-57页
    第二节 官告绫纸补考第57-60页
        一、官告绫纸历史渊源第57-58页
        二、宋代官告绫纸制度第58-60页
    第三节 僧道绫纸度牒考第60-65页
        一、宋代僧道绫纸度牒起源第60-62页
        二、南宋僧道绫纸度牒制度第62-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书目第67-71页
附录 《<四朝闻见录>记事纠谬》补第71-77页
    一、周端朝第二次编管之地可能是信州第71-72页
    二、李沐之父为“李彦颖”第72-73页
    三、高宗幸太学当为绍兴十四年三月己巳第73页
    四、“卮言日出”殿试题出题者为宋太宗第73-74页
    五、“内景”应是《黄庭内景经》简称第74页
    六、徐凤未中宏词科第74-75页
    七、林次英当是凌次英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说《生死疲劳》语言超常搭配研究
下一篇:明清世情小说中的男仆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