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和司法公共服务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第16-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16页 |
2.1.2 司法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2.1.3 司法公共服务的特征属性和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2.2 理论支撑 | 第18-22页 |
2.2.1 “检察保障和服务民生”理论 | 第18页 |
2.2.2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理论 | 第19-20页 |
2.2.4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掌舵——划桨”等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阳光检务”的实证性研究 | 第22-31页 |
3.1 实施背景分析 | 第22-24页 |
3.1.1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 第22页 |
3.1.2 司法公共服务的实证借鉴 | 第22-23页 |
3.1.3 司法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 | 第23-24页 |
3.2 实施内涵分析 | 第24-28页 |
3.2.1 了解基层诉求,提供司法服务 | 第24-25页 |
3.2.2 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司法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 第25-26页 |
3.2.3 预防市场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 第26-27页 |
3.2.4 建设职务犯罪的警示预防场所 | 第27页 |
3.2.5 加强公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 | 第27-28页 |
3.3 实施效果分析 | 第28-31页 |
3.3.1 保障功能的实现 | 第28-29页 |
3.3.2 指引功能的实现 | 第29页 |
3.3.3 教育功能的实现 | 第29页 |
3.3.4 预测功能的实现 | 第29页 |
3.3.5 评价功能的实现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阳光检务”提供司法类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1-40页 |
4.1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1.1 总体起步较晚、发展势头缓慢 | 第31页 |
4.1.2 基层派出检察室职能建设滞后 | 第31页 |
4.1.3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范围与实效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4.1.4 “网上检察院”效果发挥与期望目标的差距 | 第32页 |
4.1.5 公益诉讼局限于个案处理的单一形式 | 第32页 |
4.2 问题显现的成因分析 | 第32-40页 |
4.2.1 起步和发展受政策和外部关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2 派出检察室建设缺乏地域化的人财物的资源支持 | 第33-34页 |
4.2.3 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基础配套和社会认可度薄弱 | 第34-36页 |
4.2.4 “网上检察院”的效果实现受信息化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36-37页 |
4.2.5 公益诉讼的立法限制 | 第37-38页 |
4.2.6 检察机关公共服务理论支撑薄弱,实践经验缺乏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措及相关模式对“阳光检务”的启示 | 第40-46页 |
5.1 中国若干地区和部门司法公共服务改革的经验 | 第40-41页 |
5.1.1 上海市对高危人群提供司法公共服务的改革经验 | 第40页 |
5.1.2 深圳市通过社会救济协助司法维稳的改革经验 | 第40页 |
5.1.3 公安机关提供司法公共服务的改革经验 | 第40-41页 |
5.2 西方国家及中国香港司法公共服务的经验 | 第41-42页 |
5.2.1 西方国家通过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对公共服务提供社会支撑 | 第41-42页 |
5.2.2 香港律政司提供的司法公共服务 | 第42页 |
5.3 相关经验对完善“阳光检务”的启示 | 第42-46页 |
第六章 “阳光检务”的目标设计与改进对策 | 第46-50页 |
6.1 “阳光检务”的目标设计 | 第46-47页 |
6.1.1 民众对“阳光检务”认同的情况 | 第46页 |
6.1.2 政府对“阳光检务”的认同情况 | 第46-47页 |
6.2 “阳光检务”提供司法公共服务的改进对策 | 第47-50页 |
6.2.1 扩大服务主体——广州市十二个基层检察院的参与 | 第47页 |
6.2.2 创新服务对象认同的方式——成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 | 第47-48页 |
6.2.3 扩展服务场所——大力发展镇街及社区检察室建设 | 第48页 |
6.2.4 便利服务平台——完善互联网平台上的检察信息公开服务 | 第48页 |
6.2.5 改进服务方式——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互补 | 第48页 |
6.2.6 公开服务内容——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 第48-49页 |
6.2.7 检验服务效果——收集民众的反馈,及时准确处理一般诉求和公共危机事件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