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3-16页 |
1.4.1 论文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3 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2 有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失海渔民 | 第16页 |
2.1.2 就业保障 | 第16页 |
2.2 有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就业保障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失业救助理论 | 第17页 |
2.2.3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 第17-18页 |
2.2.4 就业培训理论 | 第18-19页 |
3 苍南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问题分析 | 第19-29页 |
3.1 苍南县渔民概况 | 第19-20页 |
3.1.1 苍南县海域概况 | 第19页 |
3.1.2 苍南县渔业渔民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3.1.3 苍南县渔业用海现状 | 第20页 |
3.2 苍南县渔民失海现状及其后果分析 | 第20-24页 |
3.2.1 苍南县渔民失海现状 | 第20-21页 |
3.2.2 苍南县渔民失海成因分析 | 第21-22页 |
3.2.3 苍南县渔民失海的后果分析 | 第22-24页 |
3.3 苍南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3.3.1 苍南县失海渔民再就业状况 | 第24-25页 |
3.3.2 苍南县失海渔民再就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4 国内失海渔民就业保障政策及经验借鉴 | 第29-34页 |
4.1 各地政府对失海渔民就业扶持政策 | 第29-31页 |
4.1.1 钦州市失海渔民就业扶持机制 | 第29页 |
4.1.2 青岛开发区失海渔民转产就业政策 | 第29-30页 |
4.1.3 舟山市失海渔民就业保障经验 | 第30-31页 |
4.2 各地失海渔民就业保障政策借鉴 | 第31-34页 |
4.2.1 建立失海渔民社会保障制度 | 第31-32页 |
4.2.2 制定就业技能培训措施 | 第32页 |
4.2.3 拓宽失海渔民就业渠道 | 第32页 |
4.2.4 加强失海渔民的法制建设 | 第32-34页 |
5 完善苍南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的对策建议 | 第34-43页 |
5.1 按要求建立相关渔业权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5.1.1 明确渔民的主体权 | 第34页 |
5.1.2 建立相应的三个机制 | 第34-35页 |
5.2 将失海渔民培训工程纳入政府工作范畴 | 第35-37页 |
5.2.1 开展失海渔民再就业培训计划 | 第35页 |
5.2.2 完善失海渔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 第35-36页 |
5.2.3 加大投入渔民的就业培训经费 | 第36页 |
5.2.4 树立就业典型的带头作用 | 第36-37页 |
5.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 第37-40页 |
5.3.1 倡导观光休闲渔业项目 | 第38页 |
5.3.2 发展海产品深加工 | 第38页 |
5.3.3 强化服务业发展 | 第38-39页 |
5.3.4 开发海洋运输业 | 第39页 |
5.3.5 着力推动劳务输出 | 第39-40页 |
5.4 对失海渔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倾斜 | 第40-43页 |
5.4.1 重点补偿失海渔民 | 第40-41页 |
5.4.2 政策扶持渔民创业 | 第41页 |
5.4.3 职能部门给予优惠政策 | 第41-42页 |
5.4.4 构建自主创业网络服务平台 | 第42页 |
5.4.5 成立渔民创业服务中心 | 第42-43页 |
6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