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群体性非制度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云南孟连“7·19”事件为分析案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1-14页 |
| 1、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1-12页 |
| 2、政治参与的类型 | 第12-13页 |
| 3、群体性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 | 第13-14页 |
| 4、过程——事件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二、云南孟连"7·19"事件的相关情况 | 第14-18页 |
| 1、云南孟连"7·19"事件过程 | 第14-15页 |
| 2、云南孟连"7·19"事件中胶农的参与情况 | 第15-17页 |
| (1) 胶农的政治参与方式 | 第15页 |
| (2) 胶农的政治参与性质 | 第15-16页 |
| (3) 胶农的政治参与特点 | 第16-17页 |
| 3、云南孟连"7·19"事件的影响 | 第17-18页 |
| (1) 破坏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 第17页 |
| (2) 影响了当地党和政府的权威 | 第17-18页 |
| (3) 影响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 | 第18页 |
| (4) 一定的正面功能 | 第18页 |
| 三、农民群体性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 第18-31页 |
| 1、直接原因:农民维权 | 第18-19页 |
| 2、社会原因:社会转型期农村矛盾冲突加剧 | 第19-21页 |
| (1) 集体企业改制不彻底 | 第19页 |
| (2) 利益分配不公 | 第19-20页 |
| (3) 乡村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 第20-21页 |
| (4) 群体心理失衡 | 第21页 |
| 3、政治原因:地方政府行为失范 | 第21-24页 |
| (1) 官僚主义作风 | 第21-22页 |
| (2) 腐败行政 | 第22页 |
| (3) 职能畸变 | 第22-23页 |
| (4) 违法行政 | 第23-24页 |
| 4、制度原因: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 | 第24-29页 |
| (1) 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 | 第24-26页 |
| (2) 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 | 第26-27页 |
| (3) 现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 (4) 信息公开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 第28页 |
| (5) 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缺失 | 第28-29页 |
| 5、文化原因:民主法制意识失衡 | 第29-31页 |
| (1) 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发展滞后 | 第29-30页 |
| (2) 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 第30页 |
| (3) 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 | 第30页 |
| (4) 法制观念较淡薄 | 第30-31页 |
| 四、推进农民群体性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 第31-38页 |
| 1、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 第31-32页 |
|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31页 |
| (2) 构建农民的利益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 (3) 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32页 |
| 2、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 第32-33页 |
| (1) 全面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 第32页 |
| (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32-33页 |
| (3)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第33页 |
| 3、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 | 第33-37页 |
| (1) 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 第33-35页 |
| (2)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 第35页 |
| (3) 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 第35-36页 |
| (4)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 第36页 |
| (5) 建立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 第36-37页 |
| 4、培育新型政治文化 | 第37-38页 |
| (1) 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 | 第37页 |
| (2) 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