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生物合成纳米材料的进展 | 第10-13页 |
1.2.1 植物还原法 | 第10-11页 |
1.2.2 微生物合成法 | 第11-13页 |
1.2.2.1 细菌 | 第11页 |
1.2.2.2 真菌 | 第11-13页 |
1.2.2.3 酵母菌 | 第13页 |
1.2.2.4 放线菌 | 第13页 |
1.3 纳米材料的生物可调控合成 | 第13-16页 |
1.4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5 纳米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17-19页 |
1.5.1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 | 第18页 |
1.5.2 傅立叶红外光谱(FIIR) | 第18页 |
1.5.3 电子显微镜(SEM, TEM,EDS) | 第18-19页 |
1.5.4 X射线衍射(XRD) | 第19页 |
1.6 生物合成纳米材料的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7.2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3 实验菌种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微生物的培养 | 第24页 |
2.2.2 基于微生物的纳米金制备 | 第24页 |
2.2.3 纳米金-钯双金属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4 纳米材料的的表征 | 第25-26页 |
2.2.5 纳米金的抗菌实验 | 第26页 |
2.2.6 蛋白质电泳实验 | 第26-27页 |
2.2.7 辅酶的影响研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几种微生物胞内合成纳米金的研究 | 第28-49页 |
3.1 微生物合成纳米金的初筛 | 第28-29页 |
3.2 几种真菌合成纳米金的研究及其表征 | 第29-47页 |
3.2.1 链格孢菌 | 第29-33页 |
3.2.2 拟青霉菌 | 第33-36页 |
3.2.3 青霉菌1 | 第36-39页 |
3.2.4 球黑粉菌2 | 第39-41页 |
3.2.5 镰孢霉菌 | 第41-45页 |
3.2.6 青霉菌3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几种真菌胞内、外合成纳米金及其应用研究 | 第49-63页 |
4.1 球黑粉菌1 | 第49-53页 |
4.1.1 纳米金的胞内合成及其表征 | 第49-51页 |
4.1.2 纳米金的胞外合成及其表征 | 第51-53页 |
4.2 实球黑粉菌 | 第53-57页 |
4.2.1 纳米金的胞内合成及其表征 | 第53-55页 |
4.2.2 纳米金的胞外合成及其表征 | 第55-57页 |
4.3 青霉菌2 | 第57-61页 |
4.3.1 纳米金的胞内合成及其表征 | 第57-59页 |
4.3.2 纳米金的胞外合成及其表征 | 第59-61页 |
4.4 纳米金的应用 | 第61-62页 |
4.5 讨论 | 第62页 |
4.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微生物合成纳米金-钯双金属材料的初步探究 | 第63-73页 |
5.1 胞外合成纳米钯的微生物筛选 | 第63-64页 |
5.2 胞外合成纳米金-钯双金属材料 | 第64-71页 |
5.2.1 镰孢霉菌合成纳米金-钯双金属材料 | 第64-68页 |
5.2.2 球黑粉菌1合成纳米金-钯双金属材料 | 第68-71页 |
5.3 讨论 | 第71-72页 |
5.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微生物合成纳米金的机理初步研究 | 第73-78页 |
6.1 电泳分析 | 第73-75页 |
6.2 辅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7页 |
6.3 讨论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