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视野下祭孔大典的认同建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与媒介传播相关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与祭孔大典相关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与认同建构相关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二 历史考察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问题概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祭孔大典的历史发展及其流变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从释奠礼到祭孔大典 | 第17-20页 |
一 “释奠”由来 | 第17-18页 |
二 释奠礼的发展 | 第18-19页 |
三 当今的祭孔大典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祭孔复兴的文化动因 | 第20-21页 |
一 祭孔之政教意义 | 第20页 |
二 祭孔之民族复兴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祭孔活动的意义指向 | 第21-25页 |
一 获得政治合法性 | 第21-22页 |
二 增强文化自信 | 第22-23页 |
三 进行社会整合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祭孔大典的媒介呈现及传播特点 | 第25-36页 |
第一节 电视媒介呈现的祭孔大典及特点 | 第25-29页 |
一 电视直播祭孔大典 | 第25-28页 |
二 电视直播祭孔大典的特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网络媒介呈现的祭孔大典及特点 | 第29-32页 |
一 全球同祭孔 | 第29-31页 |
二 网络直播全球同祭孔的特点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活动媒介呈现的祭孔活动及特点 | 第32-36页 |
一 国际孔子文化节 | 第32-33页 |
二 世界儒学大会 | 第33-34页 |
三 祭孔相关活动的特点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祭孔大典对认同建构的意义 | 第36-45页 |
第一节 祭孔大典对建构文化认同的意义 | 第36-40页 |
一 缓解全球化和互联网对文化认同的冲击 | 第36-38页 |
二 应对多元文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祭孔大典对建构民族认同的意义 | 第40-45页 |
一 弘扬民族精神文化 | 第40-42页 |
二 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 | 第42-45页 |
第四章 祭孔大典传播的认同困境及其建构 | 第45-52页 |
第一节 祭孔大典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45-47页 |
一 全球化带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 第45-46页 |
二 祭孔大典文化的断裂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祭孔大典认同困境的表现 | 第47-49页 |
一 儒学式微 | 第47页 |
二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第47-48页 |
三 现场参与互动性弱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祭孔大典认同建构的路径及方法 | 第49-52页 |
一 包容与整合多元文化,加强文化自觉 | 第49-50页 |
二 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