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家风的基础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2.1 家风的内涵 | 第19-21页 |
2.1.1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道德理念 | 第19-20页 |
2.1.2 家风是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 | 第20页 |
2.1.3 家风是一种家庭教育的过程 | 第20-21页 |
2.1.4 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规矩准则 | 第21页 |
2.2 家风的主要特征 | 第21-24页 |
2.2.1 实践性 | 第22页 |
2.2.2 时代性 | 第22-23页 |
2.2.3 传承性 | 第23-24页 |
2.3 培育好家风的现实意义 | 第24-26页 |
2.3.1 好家风助力个人成长 | 第24页 |
2.3.2 好家风促进家庭和谐 | 第24-25页 |
2.3.3 好家风涵养党风建设 | 第25页 |
2.3.4 好家风带动社会文明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华民族传统家风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 第26-31页 |
3.1 传统家风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 第26-28页 |
3.1.1 封建社会时期古代家风的发展 | 第26-27页 |
3.1.2 近代社会以来传统家风的演变 | 第27-28页 |
3.1.3 建国至文革时期的家风的演变 | 第28页 |
3.2 传统家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异 | 第28-31页 |
3.2.1 社会现代化发展与不良生活方式的错位矛盾 | 第28-29页 |
3.2.2 社会流动加快与城镇化率提高阻断精神纽带 | 第29页 |
3.2.3 西方个人主义观点影响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 | 第29-31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家风重塑 | 第31-39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家风重塑现状 | 第31-33页 |
4.1.1 家庭教育观念错位 | 第31页 |
4.1.2 家风价值取向不正 | 第31-32页 |
4.1.3 好家风传承在渐断 | 第32页 |
4.1.4 社会宣传机制乏力 | 第32-33页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的辩证关系 | 第33-34页 |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好家风的升华与引领 | 第33-34页 |
4.2.2 家风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与落实的重要载体 | 第34页 |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家风重塑的主要内容 | 第34-39页 |
4.3.1 重品崇德,孝义仁爱 | 第34-35页 |
4.3.2 勤俭节约,亲仁友善 | 第35-36页 |
4.3.3 德廉诚信,睦亲和合 | 第36-37页 |
4.3.4 公平正义,自由独立 | 第37页 |
4.3.5 明礼守法,敬业爱国 | 第37-39页 |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家风重塑路径 | 第39-46页 |
5.1 制度设计层面:要置家风于国家整体文化发展战略 | 第39-41页 |
5.1.1 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第39页 |
5.1.2 要严抓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特殊家庭 | 第39-40页 |
5.1.3 把家风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第40-41页 |
5.2 思想观念层面:要营造重在建设的社会环境 | 第41-43页 |
5.2.1 重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优化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 第41-42页 |
5.2.2 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家风建设环境 | 第42页 |
5.2.3 加强好家风的宣传力度,引领优秀家风建设的方向 | 第42-43页 |
5.3 日常实践层面:要立足正确价值取向来建家风 | 第43-46页 |
5.3.1 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的德育功能 | 第43-44页 |
5.3.2 提升家庭成员的德行素养,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 第44页 |
5.3.3 注重良好习惯的实践养成,让弘扬家风成为常态 | 第44-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